中國美術學院是我國成立最早的藝術類高校之一,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十多年來,中國美院在教學研究中始終秉承“以鄉土為學院”的教育理念,堅守人民與鄉土的根基,用鄉土現場磨礪藝術感受力,以鄉土精神涵養人民之心,以藝術創作助力鄉村振興,構建了一個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樣本。
創造與人民感同身受的藝術
在杭州市余杭區長埭村,村口樹立著現代氣息濃郁的綠茶雕塑,村內千畝茶園生機盎然,民居小樓錯落有致,游步道、露天體育場、公共文化空間點綴其中。三三兩兩閑談的不僅有村民,還有已經成為“村民”的藝術家。
從2016年起,中國美院公共藝術研究院師生就來到這里,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翟小實說,他們在充分尊重當地風貌風俗和發掘當地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產業的升級和生活的藝術提升。“這既是一次鄉土實踐,也是一次對鄉村的反哺?!?/p>
而從2017年起,中國美院文創設計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的師生就來到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為當地設計文創產品。許多產品還登上了2019年的倫敦設計展。帶隊的吳碧波副教授說:“當看到大渡河邊的崇山峻嶺架起了電網和手機基站,我們就更加體會到脫貧攻堅的偉大意義,我們也要用自己的創作為當地群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p>
截至目前,中國美院已與全國40余個地市建立戰略合作,先后參與全國城市美學建設170余項,美麗鄉村建設130余個,特色小鎮建設40余個,其中多個鄉村振興項目獲得國家部委獎項。
在中國美院的展覽室里,《美麗中國圖卷》《之江清遠圖》《浙江大觀圖》……一幅幅學校師生創作完成的巨作展示了90多年來美院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實踐。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講師葉維亮說,師生們每到一處,吃住生活都和當地人民一起,如此零距離接觸、交談、觀察,才能捕捉并體會時代的情感,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心靈的聯系,創造與人民感同身受的藝術。
以“鄉土為學院”,實現教學相長
在中國美院,最具中國藝術學科特色的“下鄉寫生采風”傳統一直被保留,并深化為田野調研與鄉土重建的行動。聯通鄉土與課堂,形成制度化的教學安排,將下鄉和畢業考察作為各年級公共必修課程列入培養方案,以鄉土為教學現場,用火熱的生活賦予作品生命。
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景觀設計系副教授沈實現說,希望學生能夠在田間地頭沉浸式感受這片火熱土地,對鄉土永遠心懷敬畏,在鄉土中、在時代中找到藝術的生命力。
據介紹,學校通過“社會調查”“田野工作”和“社會素描”等一系列開放課堂,將歷史文化傳統帶入當代社會生產生活的現場,用畫筆和鏡頭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心靈與血肉的聯系,以鄉土為育人方法,讓師生在與人民群眾共同生活、共同經驗、共同命運中成長成才。
“藝術學科的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感知力特別敏銳。”中國美院黨委書記金一斌說,因此,我們的開放課堂,就是星空之下田野之上的思政課,讓學生充分感知國情民情,樹立強烈的家國情懷。
與此同時,中國美院結合校地戰略合作項目,整合百余家下鄉采風點、實習實踐基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點,構筑起遍布全國城鄉市鎮的“鄉土學院”網絡。每年有3000余名師生奔赴全國60多個教學實踐點開展實踐活動,其中“千村千生”基層服務項目至今已連續開展20年,并完成全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170余個。
“反哺鄉村不是簡單的改造鄉土,而是去回溯去理解,連接起已經斷層的記憶,同時融入現代和藝術的元素,去思考未來鄉村怎么樣,未來中國怎么樣。”中國美院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專業在讀博士董蒔說。
大處著眼,細處落筆,培養大寫的人
2006年2月23日,浙江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中國美院工作,對學校發展提出了“加快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期望與指示。
金一斌說,多年來,中國美院圍繞“持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踐行國美之路,打造國美模式,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發展的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不論哪個專業,中國美院都會發給新生一份見面禮:兩支毛筆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希望讓學生通過書法學習,感受中國美學的魅力,把自己的藝術起點建立在中華文化傳統上。
“我剛開設編劇課時,學生作業大多胡編亂造脫離生活。”學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讓大家先寫家史?!斑@個年紀的孩子叛逆心理強,寫家史是讓他們懂得父母的辛苦,看到國家的進步,學會深入現實,樹立感恩心理?!?/p>
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說,如何以大寫的藝術培養大寫的人,如何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之問,是中國美院一直思考的問題。“中國美院將會沿著既定的方向繼續開拓進取,繼續塑造新時代的有為之學。以大情懷激發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推動社會更新的力量,為時代鼓與呼,把中國分享給全世界?!?/p>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