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物流運輸不僅是經濟循環的“毛細血管”,更是產業發展的“主動脈”。4月18日丹陽東貨場首列105輛商品車的鳴笛啟程,看似一次普通的貨物發運,實則是南京物流中心精準破局、創新賦能的生動實踐,其背后折射出產業服務能力的躍升與行業發展模式的革新。
“中遠海運號”海鐵聯運專列首發。 陳雨溪 攝
洞察需求,以敏銳視角捕捉產業痛點。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唯有主動作為方能搶占先機。南京物流中心自3月起開展的走訪調研,猶如一場精準的“產業體檢”,不僅發現了常州比亞迪二期投產后暴增的運輸需求,更敏銳意識到既有運輸體系的瓶頸。當“年新增運量七八萬臺、增長200%”與“裝卸能力飽和”激烈碰撞,一場關乎物流效能與企業競爭力的攻堅戰已然打響。這種基于實地走訪的深度洞察,打破了傳統被動響應的服務模式,將物流保障從“應急式應對”升級為“前瞻性布局”。
協同聯動,以系統思維構建破局方案。面對復雜的運輸困局,單打獨斗注定難有突破。南京物流中心迅速組建跨部門營銷小組,聯合中鐵特貨上海分公司南京經營部,展開了一場覆蓋多維度的資源整合行動。從區域貨場的地毯式篩查,到運輸方案的反復推演;從空間距離的精準測算,到裝卸能力的科學評估,最終選定丹陽東貨場作為新支點。這種“全局一盤棋”的協同策略,既激發了貨場潛力,又通過專業化分工形成服務合力,為運輸難題提供了最優解。
精益執行,以高效服務彰顯專業價值。方案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而鐵路物流的優勢則體現在執行的精度與速度。鎮江營業部以“掛圖作戰”的緊迫感推進籌備工作:場地規劃對標行業標準、人員培訓聚焦實操技能、流程設計強調無縫銜接、取送車計劃追求分秒必爭。19小時完成從配空到裝車的全流程作業,不僅創造了鐵路運輸的效率標桿,更以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重塑了企業對鐵路物流的信任。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益執行,讓物流服務從簡單的貨物搬運升華為價值創造的重要環節。
丹陽東貨場汽車運輸業務的開拓,不僅實現了年3萬臺商品車運輸、4000萬元營收的經濟效益,更構建起鐵路物流與汽車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未來,鐵路物流必將在暢通經濟循環、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更大效能,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