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規劃的9條軌道交通線路,在交通站點1公里范圍內落實50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房源超過3.42萬套(間),占籌集房源總量的45%,讓新市民、青年人“出門就能坐地鐵”。
推動企事業單位與住房租賃企業直接合作,按需定制、量身打造保障性租賃住房,提供定制晚餐、入室保潔、叫早提醒、通勤班車等個性化服務,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的品質生活。
明確承租人在子女義務教育、落戶、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方面的15條政策措施,保障承租人基本公共服務權利,讓保障性租賃住房從“棲身之所”變成“安居之所”。
……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將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落實黃河重大戰略、加快強省會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強驅動和重要舉措,認真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托舉新濟南人安居樂業的“泉城夢”。
規劃“三大圈層三大分區” “十四五”期間籌集20.5萬套
聚焦新市民、青年人需求,科學編制《濟南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需定供、量體裁衣,合理描繪濟南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十四五”發展藍圖。
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通過調查問卷、部門座談、行業分析、實地走訪等方式,歷時6個月,摸底調查14個區縣(功能區),形成了60余萬字的調研原始記錄材料,全面掌握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需求。根據調研數據,新市民、青年人在選擇租賃住房時,排在前三位的考慮要素依次是與工作地點的距離、租金水平、公共交通配置,其次才是戶型面積、小區配套設施等條件。調研的同時,還摸排了濟南市存量閑置房屋、存量土地的情況,重點摸排了軌道交通沿線周邊用地情況,以期為年輕人的“第一個家”選好位置。
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保障性租賃住房規劃編制導則》中規劃目標測算的技術方法,委托專業機構,采用總量比例法、分類預測法等方法,綜合往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總支出、住房均價、人均居住面積等統計數據以及人口發展的分類預測,最終確定全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目標為20.5萬套(間),占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30%。這一比例將有效改變住房供給“售賣一條腿長、租賃一條腿短”的房地產市場結構,為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提供了更多選擇。
規劃構建了“三大圈層三大分區”,即優化提升區(歷下、市中、槐蔭、天橋)、重點拓展區(高新、歷城、起步區)、遠郊發展區(章丘、長清、濟陽、萊蕪、鋼城等),將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總體目標按7個籌集渠道分解落實到具體地塊、具體年度,做到了項目化、節點化,壓實了各區縣的房源籌集責任,為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指明了方向。
明確籌集渠道規范建設管理 完善政策體系
以精準分類、標準清晰、覆蓋全面為目標,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并與租賃市場試點工作有效銜接,修訂了以7個房源籌集政策、2個房源標準規范、3個運營管理辦法、1個租賃補貼政策為內容的政策體系。
制定完善國有建設用地建設、產業園區及企事業單位建設、商業商務用地建設、集體土地建設、存量房屋改建等新建、配建、改建政策,明確了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的標準、流程等,為房源籌集提供了政策支持。政策出臺效應明顯,濟南市迅速籌集了96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新增房源7.66萬套(間),有效增加了住房租賃市場70平方米以下小戶型的房源供給,租賃市場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為建立完善長租房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新市民、青年人生活通勤便利等訴求,明確了規劃選址、規劃設計、配套設施、住區環境等相關要求,制定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裝修配套標準,要求室內配齊廚衛家電等設施,室外增加健身房、圖書室、快遞收取點等公共活動設施,確保每一套(間)都能達到高品質“拎包入住”的狀態,滿足新市民、青年人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需求,有效保障安居優居。
明確新市民、青年人保障條件和各類辦事流程,將在濟穩定就業的無房新市民、青年人納入保障范圍,不限戶籍、不設收入,確保安居保障網織得更寬、更密。詳細制定租賃企業的監管培育措施,通過對租賃企業正面激勵與反向監管共同作用,規范租賃企業的經營行為,以點帶面促進長租房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制定了《濟南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評估技術指引(試行)》,采取成本法、比較法、剩余法,將地段、戶型、面積、裝修等房屋情況,以及享受各類政府支持政策作為影響因素,提供計算公式,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市場租金和指導租金進行評估,該文件將指導原則變成可操作、可量化的執行標準。租金指導價格穩定了房租預期,為新市民、青年人租房吃上了“定心丸”。
結合城市建設實際 拓寬4類房源籌集渠道
把房源籌集作為工作推進的重點和基礎性工作,結合濟南市的城市建設實際,在政策框定的范圍內,重點拓寬4類房源籌集渠道,為實現職住平衡,增強新市民、青年人體驗感奠定了基礎,也為用活用好社會資源打通了渠道。
抓住濟南市打造多位一體軌道交通體系的重要時機,從優化城市結構統籌考慮,將軌道交通建設與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同步推進,實現挖掘軌道交通物業商業價值,增加沿線商業及土地開發收益,構建城市發展良性循環。重點在軌道沿線選址,特別是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步行1公里左右的區域分批規劃建設,同時在地鐵上蓋物業建設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
濟南市存在部分批而未建的城中村改造生活保障房用地,這些用地基本在城市建成區內,周邊有大批新市民、青年人,項目實施具有市場基礎,為此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生活保障房建設的實施意見》,允許利用城中村生活保障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迅速籌集到房源8000套(間)。鼓勵36個產業園區、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房源超過2萬套(間)。拓寬非居住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建設渠道,將已交付使用的“限地價競政府儲備性公有房”及租賃公寓用于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1.7萬余套(間),其中6000余間已入住。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通勤便利、配套齊全、建設周期較短,實現了新市民、青年人、產業、城市的一舉多贏。
“一卡一網一專戶” 創新搭建“網上市場”
把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優質服務作為工作目標,創新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落實“一卡一網一專戶”解決方案,構建起公開透明、精準保障的“網上租房市場”,精準匹配“人”與“房”,也保障了各類優惠政策精準讓渡給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更安心。
通過信息化手段發放“泉城安居卡”,鎖定新市民、青年人中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服務對象,精準“鏈接”新市民、青年人。“泉城安居卡”集租金減免、資金支付、金融服務、公交優惠、文化象征于一身,是新市民、青年人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依據。該卡發放4個月以來,已有1.7萬余名新市民、青年人領取,同時有更多的新市民、青年人在線提出了申請意向。這份誠意滿滿的“安居邀請卡”,強力助推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搭建了“泉城安居平臺”作為信息化操作平臺,由政府審核租賃雙方資格,為租賃雙方提供市場主體登記、房源核驗發布、新市民和青年人選房租房、享受租金補貼、合同網簽備案的全流程線上服務和監管,實現“全網辦、無紙化、智慧化”服務。目前已有4.57萬余家用人單位注冊了泉城安居平臺賬號,6000余名新市民、青年人鎖定了心儀的居所。平臺建立起租賃雙方雙向透明、信息對稱的住房租賃市場運行新機制,新市民、青年人能夠隨時“在線鎖定”品質居所,安居觸手可及,打開了城市租房新渠道,也打掉了中介的“灰色空間”,保障了租賃關系的穩定。
政府保障房源真實、安全、穩定,并通過“風險點拆解、流程再造、多環節把控”等措施監管租賃企業,有效解決了租賃雙方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等問題,為新市民、青年人租房吃上了“定心丸”,也為解決“群租”難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同時,聯合銀行為租賃企業開通資金專戶,設置專戶預警機制,政府實時監管租金波動,防范“高收低租”“長收短付”等隱患問題,為房屋租賃再加上一把“安全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