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油氣等能源價格暴漲,全球能源危機陰云密布,世界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能源安全。對一國發展而言,能源獨立的重要性愈發突顯。
步入“十四五”,處在邁向“雙碳”目標關鍵窗口期的中國,該如何尋找一條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實現能源獨立?
7月8日,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舉辦“加速構建面向雙碳目標的現代能源體系,尋求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根本出路”專題研討會,11位專家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能源安全是保障國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命脈
陳陸軍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能源安全是保障國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命脈,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業糧食”。當前,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經濟總體下行壓力不斷累積。受全球供應鏈不暢、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國際天然氣、電力、油品短缺問題愈演愈烈,全球能源價格飆升,加深了世界各國對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也讓各國開始重新審視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而造成的潛在風險。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進口大國,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內部經濟發展新態勢以及“雙碳”目標能源轉型進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能源安全”上升至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新的挑戰與要求。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先立后破 煤炭仍是“壓艙石”
鄒驥表示,在能源安全問題上,中國是富煤國家,煤炭在今天仍是“壓艙石”,端穩能源飯碗,煤炭起著關鍵的作用。
鄒驥直言,依據中國當下富煤、少油、缺氣、多可再生資源的國情,在當下要依靠煤炭,又要逐步低碳化,是對我們智慧的一個重要考驗,這里有一個過渡過程,轉型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可能要歷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過程,要達成未來碳中和的目標,行動要從今天開始行動。
如何把短期和長期順利銜接?在鄒驥看來,這與存量和增量的問題相關。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存量,包括煤炭開采量、煤電火電發電量等,依然要按部就班、一如既往地從政策、金融、交通、倉儲等全方位保住、穩?。涣硪环矫妫M最大的可能用非化石能源去保增量。
鄒驥介紹,據測算,要從現在不到一半的非化石能源支撐能源增量變為可以完全支撐增量,大概還需幾年時間,這有賴于加速非化石能源裝機的安裝,以及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產生。未來進入“十五五”時期,要進一步擴大非化石能源增量,逐步有序地替代現有的煤炭存量,才不至于動搖能源安全的根基,才能做到先立后破。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保障能源安全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前提
吳吟說,去年下半年,中國出現煤價上漲;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暴漲,有的地區天然氣價格暴漲數倍。二者除了受疫情、產業鏈受損等因素影響外,還有主觀或客觀上“先破后立”的原因。
“爐子必須穩穩生在自己家中”,談及中國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吳吟強調能源獨立性的重要性。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特點通常被形容為“富煤、缺油、少氣”,但在他看來還應加上“足能”二字,這為中國將能源安全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提供了底氣。
根據吳吟提供的數據,按照20%的屋頂面積、2%的戈壁和荒漠地區面積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估算,中國太陽能可利用量約22億千瓦。另據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數據,中國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6.9億千瓦;陸地風能技術可開發量25.71千瓦;海洋能近海蘊藏量約14.95億千瓦。
此外,當前中國光伏和風電發展走在世界前列,電池和電動車發展亦世界領先。吳吟表示,這意味著相關產業可以支撐可再生資源發展,支撐中國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崔守軍:俄烏沖突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版圖
崔守軍認為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其一,美國和歐盟針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加劇了俄歐之間的對立,給歐洲地區的能源供應安全帶來巨大風險。
歐洲多國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通脹,其中能源是推高通脹的主要力量。
其二,美國作為新晉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正在積極謀求填補俄羅斯損失的市場份額。崔守軍指出,美國希望在經濟上利用俄歐矛盾搶占歐洲天然氣市場,但是遠氣難解近憂。一方面美國供應難以大幅放量。2月份以來,美國油氣公司并沒有大幅增產。二是歐洲LNG終端建設比較落后,重新修建管道需要大量時間和投資。
其三,中俄之間的中俄蒙天然氣管線宣布動工。中俄能源合作將進一步拉近中俄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政策互動,以對沖來自美國的戰略擠壓。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保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的長治久安之策
袁家海表示,考慮到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俄烏沖突引發的全球能源市場動蕩環境,我國需要重新審視“控煤、穩油、增氣、擴大新能源”能源戰略的安全風險。高度進口依賴下難以“穩油”和“增氣”。為應對油氣進口風險,能源安全必須立足“國內為主”。近期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內核和基石是以煤炭高效穩產、增產為中心。從長期視角來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保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的長治久安之策。
針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袁家海認為,長期來看,技術創新是根本源泉,產學研各相關領域的人士要努力成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引領者;體制機制創新是驅動力,要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同時,關注潛在風險特別是新能源產業鏈供應和關鍵金屬供應等風險。
從短期來看,煤電的高質量發展與轉型是平穩有序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滿足增量電量需求,保障最大負荷剛性增長,提供可再生能源躍升式發展所需的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為電力系統安全供應提供“兜底”保障。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芳:汽車全面電動化進程已勢不可擋
王芳指出,汽車的全面電動化進程已經是勢不可擋的狀態??傮w來看,我國乘用車保有量將于2050年左右達峰,峰值范圍在4.8億輛左右,隨后以平緩的速度下降。乘用車銷量峰值出現的時間在2035-2040年之間。因此,可以倒推出乘用車約在2045年達到全面電動化。
她還提到,全面電動化能夠保證我國汽車產業實現低碳與經濟的雙贏,全面電動化是我國汽車產業“走出去”的歷史機遇。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的出口增速超過200%,對北美的出口增速超過100%。
對此,王芳稱,傳統燃油汽車方面的貿易壁壘已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失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換道超車”戰略已初見成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經濟專委會主任戴彥德:中國能源安全有兩方面問題需要解決
戴彥徳在當天中新社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表示:一方面,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這在當前形勢下將給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帶來隱憂;另一方面,中國現有能源還不足以支撐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因為化石能源儲量是一個常數。因此,能源安全觀既要考慮當前,又要考慮長遠,而碳中和既能解決當前又能解決長遠能源安全問題。
戴彥徳認為,碳中和對中國而言是個機遇。在這一領域,中國不僅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國還處于領先地位。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一些項目因達不到低碳要求無法“上馬”看似會影響就業,但實際上能源轉型將產生大量對新能源的投資,這些投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助于穩定就業。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總規劃師嚴秉忠:“十四五”是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5年
嚴秉忠表示,中國要成為能源強國,首先要實現能源獨立,就目前中國的能源資源條件來說,能源獨立就需要發展可再生資源。能源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先鋒隊,也將是未來發展的主力軍。
嚴秉忠表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還要在碳達峰后以遠少于發達國家的時間實現碳中和,必須在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能源轉型的“先立后破”,“十四五”是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5年。
嚴秉忠表示,“十四五”可再生資源發展任務是很重的,要從四方面著手推進。一是區域布局優化發展,二是重大基地支撐發展,三是示范工程引領發展,四是行動計劃落實發展。要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加快建設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灣、冀北、松遼、黃河下游綠色能源廊道等7大陸上新能源基地,依托西南水電基地調節能力和外送通道,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重點建設山東、長三角、福建、廣東、廣西北部灣等海上風電基地集群等。加大研發力度,推動創新技術發展。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主任李竹:下一步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和運營面臨三方面挑戰
李竹表示,此前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對下一步我國電力市場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下一步電力市場建設與運營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即能源安全、能源環境和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
其中,能源安排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電力電量平衡和系統運行安全,能源環境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促進新能源持續發展和合理體現新能源的環境價值,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低碳轉型導致能源價格上漲等。
李竹分析稱,實際主要還是在能源安全、能源環境和能源經濟之間做好平衡。這三者的關系被不少業內人士稱作“不可能三角”,任何能源供應都是需要在這三者中取得平衡。
針對能源環境方面,李竹表示,要促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原來新能源有保障性政策,未來可能需要從政策性保障轉化為用市場機制促進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李竹進一步指出,新能源有明顯的環境價值,沒有碳排放和污染,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體現出新能源的環境價值,支持新能源發展。
針對能源經濟方面的挑戰,李竹認為,最重要還是要通過建立電力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在更大范圍內去配置資源,提高效率,從而盡可能以較低成本或者比較合理成本,實現能源低碳轉型。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建議從四方面入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高紀凡表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有助于提升中國能源安全,建議可從四個方面努力。
第一,大力發展光伏。高紀凡稱,過去20年,光伏發電技術發展迅速,發電成本降到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在未來數十年內,光伏發電成本還會持續下降,價格低廉、供應重組的光伏發電,將是保證中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第二,大力發展儲能和電動車。高紀凡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儲能必須加速發展,尤其是新型儲能系統。隨著規模擴大成本下降,新型儲能在發電、電網、用戶側都能安裝,可有效保證新能源電力供應的穩定、可靠;大力發展電動車,既可大幅節省石油進口,也可通過電動車給與電網充電穩定電網安全。
第三,加快發展特高壓和智能電網建設。高紀凡指出,中國能源資源分布極其不均衡,西部、北部風光資源豐富但負荷不足,東部、南部能源需求量大但資源不夠,特高壓輸電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難題,橫跨數千公里將清潔能源輸送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這對于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意義重大。
第四,推動能源數字化。高紀凡認為,能源數字化可把太陽能、儲能等電力能源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相結合,構建一個更加高效、智能的能源體系。能源數字化是能源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使用現代技術改造的能源體系將更加安全、可靠。
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中國可再生資源產業極大支持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
秦海巖稱,他繼續說,風和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生產制造大國,也是風電制造產業大國。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和風電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進步,這使得風光產業不需要補貼,而且成本還在持續下降,甚至比傳統化石能源便宜。
秦海巖進一步介紹,2021年中國風電裝機再創新高。截至2021年,全國累計裝機超過17萬臺,容量超3.4億千瓦,同比增長19.2%。中國風電發電機組加快“走出去”步伐。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到42個國家。2021年,中國向海外出口風電機組容量為326.8萬千瓦,同比增長175.2%。
秦海巖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生產制造大國,也是風電制造產業大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制造業中心,中國的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將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