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52歲的徐國慶會約三五好友,繞漢豐湖騎上半圈。
在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是當地的一顆明珠。因為她,開州有了“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詩情畫意。
漢豐湖因三峽工程而生,是三峽庫區唯一的人工湖泊,它為解決治理消落區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寶貴的成功經驗。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來到漢豐湖畔,實地探訪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實施成效。當前,開州正構建持續改善水質的水環境治理體系、促進消落區治理的水生態保護體系等,打造“幸福河湖”樣本,讓水清岸綠成為常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峽庫區唯一的人工湖
因疫情等原因中斷了三年的“重慶開州·漢豐湖半程馬拉松賽”將于今年10月30日“重燃戰火”。
這項沿著漢豐湖南岸進行的賽事此前已舉辦兩屆。9月14日,澎湃新聞在漢豐湖畔見到徐國慶時,他正在和好友一起騎行。徐國慶參加了上一屆的半馬比賽,由于身體原因,他沒有報名今年的比賽。徐國慶說,他的日常休閑,無論是環湖騎行、散步,抑或冬泳,都離不開美麗的漢豐湖。 “漢豐湖對于我們開州人(來說),太重要了。” 他說。
碧波蕩漾的漢豐湖。王曉宇 圖
開州,地處重慶市東北部,舊稱開縣,2016年撤縣設區。長江一級支流澎溪河(小江)流經開州,在云陽縣匯入長江。開州是三峽移民重點區縣之一,搬遷安置16.88萬人。
出于防洪需要,三峽水庫枯水期蓄水至海拔175米,豐水期水位退至海拔145米。距長江較遠的開州淹沒面積為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園地5.03萬畝,占三峽庫區的11.8%。伴隨著水位漲落,開州最終會形成面積為42.78平方公里、落差達30米的消落區。而開州消落區集中環繞著移民新縣城和沿河8個重要場鎮,周邊密集生活著50萬人。
開州區水利局辦公室主任楊樹介紹,開州的消落區地勢特殊,主要為復式河谷平壩地帶,集中在160米至175米高程之間,大都是良田沃土。三峽水庫蓄水后,由于長江回水的頂托,水體自凈能力和稀釋擴散能力明顯下降,水體置換能力大大降低,大部分污染物滯留在開州庫區,形成明顯的岸邊污染帶。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提出建設三峽水庫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
開州水位調節壩。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
方案獲批后,調節壩工程于2007年8月開工建設,2012年5月通過下閘蓄水階段驗收。楊樹介紹,開州水位調節壩工程包括水位調節壩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兩大部分。其中,水位調節壩工程由主壩、溢洪道、副壩組成,蓄水高程170.28米(壩頂高程172.28米),庫容1.319億立方米;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包括沿岸生態防護林工程、濕地及多塘系統、敞水區生態工程三部分。
開州水位調節壩工程是三峽庫區第一個以水利工程進行消落區環境治理的項目,也是國內大壩建在軟基上單寬流量最大的項目之一。
開州水位調節壩建成蓄水后,形成周長36.4公里、東西跨度12.51公里、南北跨度5.86公里、水域面積達14.8平方公里的“Y”字形人工湖。因開州在東漢建縣時縣名為“漢豐”,該湖被命名為漢豐湖。
如此一來,三峽水庫在水位下降到145米后,漢豐湖仍可保持170米水位,壩以上25米落差的消落區面積可減少17.25平方公里,約占壩址以上消落區面積的70%,能最大限度減少消落區面積。
水清岸綠成常態
漢豐湖自2012年形成,至今剛好十年。十年間,漢豐湖改變著開州城區,開州人民也在改變著漢豐湖。
“原來的老縣城已經在水下了。”嚴文龍是開州區豐樂街道烏樣村原4組居民。以前,一家六口人靠著4畝地為生,農閑時就在縣城的工地上打打工。2007年,因要建調節壩工程,嚴文龍被動員搬遷。在后靠或外遷兩個選項中,嚴文龍選擇了后靠。“以后家門口就是湖,多舒服。”
漢豐湖一景。龔一權 圖
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也給漢豐湖的水質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城區人口密度的增加、污染物的集中排放,漢豐湖面臨著水環境污染風險。加之,漢豐湖水體大部分時間處在靜水狀態,對污染物的輸送轉移不利,面臨暴發水華的風險,漢豐湖水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開州累計獲批三峽后續項目422個,到位三峽后續補助資金68.54億元,已完工項目381個。
其中,為保證漢豐湖水質,開州已整治漢豐湖排污口115處,年清理水域漂浮物7000余噸。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48個,拆除規模養殖場228家。目前,開州已累計建成雨、污管網500余公里,污水提升泵站15座,是重慶市第一個實現全區建制城鎮雨污分流全覆蓋的區縣。開州還對43余座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達標排放,全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6%以上,并全面達到一級A標排放標準,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以上,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80%以上。此外,開州采用機械除藻方式,實施漢豐湖藍藻應急治理,加大漢豐湖水質監測,實施水華監測預警。經過治理,漢豐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在Ⅲ類。
在開州,該區大部分地表徑流最終都匯入漢豐湖。在保證漢豐湖水質方面,“河長”們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介紹,開州建立了以區委書記、區政府區長為區總河長,19名區級河長、158名鎮級河長、433名村級河長的三級河長責任體系。
開州區漢豐街道紅光社區副書記楊翔智(右)和同事在河道內清理垃圾。
楊翔智是開州區漢豐街道紅光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同時也擔任著該社區的河長。楊翔智告訴澎湃新聞,一條從南山下來的泄洪溝,長8公里,流經該社區后,依次經過觀音橋社區、迎賓社區、安康社區后注入漢豐湖。“水是從南山上下來的,即使遇到干旱天氣,也不會斷流。如果遇到暴雨,水就會很大很急。” 楊翔智說,他負責這條泄洪溝頭8公里的河道管理維護。按照工作要求,每周他都要步行至少1公里,開展巡查、保潔、上報等工作。
另一方面,開州還通過實施消落帶基塘工程、林澤工程、小微濕地工程、鳥類生境工程等“四大工程”,為三峽庫區治理、保護、利用消落區生態環境提供寶貴經驗。其中,消落帶基塘工程主要是在坡面上構建水塘系統,種植適應消落帶水位變化的菱角、荷花等植物。
打造三峽旅游新名片
經過多年全方位的治理,漢豐湖先后榮獲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十大典型案例等“國字號”名片,生態旅游品牌逐步打響,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最近幾年接待的外地游客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今年1月,漢豐湖迎來了遼寧省營口市體校賽艇隊伍,這是漢豐湖首次承接水上運動項目冬訓任務;今年10月30日,因疫情等原因中斷了三年的“重慶開州·漢豐湖半程馬拉松賽”還將 “重燃戰火”……
“漢豐湖水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我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嚴文龍說,他和堂弟在調節壩附近蓋了樓房,做起了農家樂生意。游客走累了或者騎車騎累了,可以到他家喝茶、打牌、吃飯。嚴文龍說,這樣的活不累,也不用外出,他和堂弟一年能掙十多萬元。
嚴文龍在調節壩附近開設的農家樂。
保護漢豐湖的腳步沒有停歇。
據了解,開州建立了2020—2025年三峽后續項目庫,入庫項目116個、總投資66.42億元,其中涉及安全和生態保護的項目95個,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類基礎設施項目21個。
此外,開州區政府于去年9月印發《重慶市開州區環漢豐湖片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下稱《規劃》),要求強化漢豐湖水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漢豐湖北岸邊坡、地面裸露的區域以及河岸、湖岸兩側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水土流失治理;開展水生態修復,合理利用調節壩進行漢豐湖水位控制,保障漢豐湖生態基流,持續推進湖內生態植物種植。全面完成污染源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保證漢豐湖水環境質量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規劃》要求,到2025年,確保環漢豐湖片區生態保護紅線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環漢豐湖片區物種豐富度穩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