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裝備技術展區,一名參觀者在西門子展位向孫子講解海上風力發電的原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建泉/攝
11月8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期間,“2023(第四屆)國際碳中和與綠色投資大會暨第二屆零碳中國城市峰會”在上海舉行。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在現場提出,打造零碳城市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把節能放在最突出位置;二是利用好數字技術,把數字技術融入零碳技術研發全過程;三是要挖掘綠色金融和綠色交易的潛力,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向綠色工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節能減污降碳重點項目,培育綠色交易市場,降低全社會成本;四是激發國際交流互鑒,加強在技術、項目、投資、市場化改革、政策制定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杰出講座教授陳清泉表示,“雙碳”戰略是指引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向,構建零碳城市是未來的必然要求,要從能源供應端、能源消費端、人為固碳端“三端發力”,推動四網(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氫科學技術研究會會長丁文江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可以長距離、大規模地儲用氫,還可以將棄風電量、棄光電量電解質成綠氫,進行固態儲氫、轉化為可再生余能。水解制氫技術也逐漸成熟,氫密度更高,可達到13%-15.2%。他介紹了一種“金氫”的概念,這種氫不但不產生二氧化碳,反而消耗二氧化碳,制氫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負數。“金氫已在放大實驗中,若大規模推廣,將有利于‘雙碳’戰略的推進與落實。”丁文江說。
而在瑞典,天然氣未來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瑞典國家研究院循環經濟業務負責人、北歐可持續發展協會會長約翰·拉瑞爾介紹,天然氣雖然只占瑞典能源結構的4%,但地位重要,有取代化石燃料的可能性。“由于石化天然氣成本上升,瑞典在近年來增加了對生物質天然氣與生物甲烷的進口與使用。”他介紹,瑞典政府與瑞典能源署目前正大力支持生物質天然氣發展,要求到2030年至少10%的重型卡車使用生物質天然氣,并承擔40%因能源轉型而增加的成本。他建議充分挖掘和應用如生物質天然氣的現有技術,找到適合國情的能源可持續發展道路。
江蘇省常熟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曉紅講述了常熟的零碳城市經驗。在打造零碳城市的過程中,常熟設立智能改造專項資金,推動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3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重點布局氫能、光伏、鋰電三大方向,大力引進相關新能源龍頭企業,基本形成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的完整產業鏈條;聲學產業規模龐大,依托“蘇州·中國聲谷”,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積極與國內國際優秀企業合作,打造跨國產業園和綠色低碳“科技島”園區。
北京未來科學城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處處長王小玲在會上透露了北京未來科學城(能源谷)的低碳創新情況。未來科學城總占地170.6平方千米,吸引了超1.5萬名能源科研人才。據悉,未來科學城100%建筑為綠色建筑,其中三星級占比超50%,各類建設項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完成了能源智能監測平臺搭建。
甘肅省張掖市也在建設零碳城市。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趙立香介紹,張掖目前的風、光、水清潔能源可開發量達7700萬千瓦,凹凸棒石儲量占全國63%以上,鎢鉬儲量居北方城市首位。“我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修復。”趙立香說,張掖設立了祁連綠色產業發展基金,著力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堅持“風光水火氫氨儲”多能互補開發,建設新能源“四基地一體系”,突出發展氫能綠電,為此還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文件,“盡最大努力營造舒適、便捷、高效的可持續發展投資環境”。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