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160多年前,清代詩人王維珍泛舟入京,感嘆千年運河北首之勝景,寫下《古塔凌云》以抒胸臆。
斗轉星移,一眼千年。“一枝塔影認通州”仍是人們掛在嘴邊的名句,但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畫卷徐展,千年古城日新月異。“塔影”之外,通州亦有新“標識”。
歷史之眼
北京市中心向東約30公里處,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北部,作為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如今形成一處博物館。
館內,有一口被考古人視為“時間膠囊”的古井。掉進井內的陶罐、木簡牘等文物原封不動保存,留下大國文明演進的印記。
探尋發展底蘊“從何處來”,方知新城建設“向何處去”。
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之初,考古踏勘工作悄然啟動。數千名考古人共同揭開路縣故城沉睡千年的面紗,將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2200年前的西漢初期。
房舍、窯廠、水井、道路……漢代人生活工作場景逐一浮現,植物考古中發現的水稻,再次證實通州古時已經濟繁盛、水網縱橫。在千年古城上建好“千年之城”,新一代通州人擔起歷史重任。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標建筑,之于通州古城,就是燃燈塔。這座始建于北周的現存北京最高古塔,不僅是古來漕運客商識認京城的燈火地標,更是守望一方水土的精神寄托。
時至今日,王維珍筆下的塔影仍是夜幕通州最靚的風景。無論徜徉在運河兩岸,抑或經行在車水馬龍的穿城公路。古塔,始終是沉淀千年歷史,見證通州繼往開來的存在。
然而,當20多年前,小學教師張吉禎慕名尋訪北大博雅塔的“原型”燃燈塔時,景象卻大有不同。這里矮房密布,雖煙火氣盛,但雜亂的環境與古塔文保身份很是不符。
留下城市文脈,就是留下文明發展的“根和魂”。經過5年努力,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片區整體提升,文物古跡全面修繕,園林設計整體美化……燃燈塔之變,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著力塑造“京華風范、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的城市風貌的生動縮影。
數月前,張吉禎再次來訪,發現“三廟一塔”主建筑群整體又有提升,古塔與樓宇交相輝映。目之所及,變化驚艷,老張感慨至深,專門拍下照片作為手機屏保。
如果說,燃燈塔是歷史通州的文化標識,那么如今組團規劃、即將開放的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筑”,不僅是城市副中心新的文化地標,更是北京全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新的載體。
設計方案全部經過國際征集,建設標準國內領先,每處建筑由內而外浸潤文化歷史。俯瞰劇院“北京藝術中心”,建筑造型禮敬“漕運糧倉”。走近劇院,4314塊三角形幕墻單元營造“大幕拉開”之感,作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中的一址,待全球藝術家云集之時,文化盛宴即將惠及四方。
古建重生,人文活現。鄉愁留下歸屬,歸屬凝聚自信。
身著國潮漢服馬面裙,給游客講述運河故事的“00后”講解員張璇,自己就是文化街區里的靚麗風景;夜幕降臨,運河畔“一橋皆一景”,運河上的游船師傅總愛開玩笑說,他的工作“是全通州最幸福的崗位”。
“建設人文城市,持續擦亮大運河這張‘金名片’。”通州區文化旅游局副局長蓋暢說,通州正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宋莊、臺湖等特色區域,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主題旅游、原創藝術、演藝娛樂等,構建多元包容的大文化產業體系,打造首都新的文化高地。
城市之心
“城市之心”是什么顏色?通州的答案是,綠色。
在首都引森林入城,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城市副中心核心區的“寸土寸金”地段,并未規劃大型商業區或住宅,而是打造出面積約3.8個頤和園大小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漫步其間,游人更會驚訝發現:這一知名的“城市綠肺”,竟是自華北有名的化工廠上建成。
1978年,北京東方化工廠在通州落地投產,結束了我國丙烯酸及其脂類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
2012年,在重工業退出首都的背景下,東方化工廠正式關停,更大的變化在這里發生。“千年之城”需要建設頂級“生態樞紐”,這是拉開城市副中心建設框架時最先錨定的一件事。
“建設公園要先修復環境,我們采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北投集團規劃管理部主管宋春雨回憶,建設者通過引入適應性強的樹種、灌木草種和慢生植物,打造出減少人為擾動、草長鶯飛的“生態保育核”。開園第一年,約50種野生鳥獸回歸……
在此之外,通過大尺度增綠,創新工業遺存改造,城市綠心公園逐步成為有趣、有活力的城市空間。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過868萬人次……
登上城市綠心公園“疊翠軒”,森林郁郁蔥蔥、小徑鳥語花香、景觀層次分明。視野所及,草木蔥蘢,呼吸之間,神清氣爽。
極目遠眺,北京市級行政辦公中心、運河商務區、住宅、碼頭、文化場館、小鎮組團,層次錯落。生長中的城市天際線、輪廓線,疏密有致,舒緩有序。
兼具現代城市的便利通達和生態田園的鄉間野趣,這是通州之于北京的獨有魅力。“我們一棵樹一棵樹地‘種’出了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讓老百姓推窗見綠、起步聞香。”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曉云說。截至今年7月,通州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78%,建成萬畝以上森林組團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處。
今日通州,既有綠色生態的“面子”,更有綠色發展的“里子”。
“綠色是城市副中心最鮮明的底色,更是副中心生機勃發的最好標志。”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通州區委書記孟景偉說,我們圍繞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生態、綠色文化六個方面,狠抓重點領域減污降碳,一幅生機勃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美麗畫卷正在大運河畔徐徐展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融入“千年之城”的“生命基因”。
發展之道
企業總部鱗次櫛比,白領手持咖啡步履匆匆……這一幕不是北京金融街、國貿CBD特有的風景,也是通州運河商務區的日常。
半天下之財賦,悉經此路而進。五河交匯處,近200米高的新光大中心大廈格外引人注目。“中國郵儲銀行北京分行已整棟購買,正在裝修收尾,即將入駐。”新光大中心項目相關負責人崔迪說。
行跡運河商務區,除了郵儲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均在此入駐。農銀金科、工銀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普華永道等知名外企也在這里“安家”。
在運河商務區落戶的上田八木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家外資獨資貨幣經紀公司。“我們選擇這里,看中的是未來。”上田八木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總裁黃洪說,通州著力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等,這和公司未來發展方向高度契合。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是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高標準建設城市副中心的成果,也是通州“壯士斷腕”轉換發展模式,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
除了上田八木,多個“首家”加速落地大運河畔:北京市首家市屬銀行理財子公司華夏理財、國內最大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北銀理財、首家中外合資資管公司招商信諾資管……
通州區運河商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一批高端優質企業的落地,通州區稅源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現代金融業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目前,全區已注冊430余家金融及關聯機構,超七成為區域總部或法人機構,各類金融資產交易、管理規模已超20萬億元。”通州區金融辦主任李俊霞表示,通州金融業發展實現“質”“量”雙升,金融支柱產業地位愈加鞏固。
經濟活力提升,通州展現出更加時尚、有趣的一面。
“十年前,通州還是北京郊區,只有幾家規模大的商場,賣的都是傳統百貨,晚上很早就歇業了。”32歲的曹靖華說,可隨著城市副中心在通州啟動規劃建設,“現在,西單、王府井有的,咱大通州也有。城里沒有的,我們也要有了。”曹靖華言語中透露著自豪,現在的北京,大家正“向東看”。
這幾年,除環球城市大道外,萬達廣場、北投愛琴海購物公園、新光大融城、遠洋樂堤港等消費新地標在通州陸續投入運營。
“首店經濟”是消費市場活躍的力證。數據顯示,僅近兩年來就有3家亞洲首店、6家中國(內地)首店、50家北京首店(旗艦店)落地通州,遠超此前十年總和。
“目前,通州富力廣場、華潤萬象匯等商業綜合體正加快建設,‘灣里’商業娛樂綜合體的奧萊MALL啟動全面招商,宋莊小堡印象街已實現開工,山姆會員店已簽約落戶通州宋莊鎮。”通州區商務局副局長祁航說。
記者采訪時,北京氣溫驟降,但通州“煙火氣”熱度不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的藝術市集中國宋莊藝術市集的音樂廣場上,大運河音樂節燃情開唱;在美食夜市,人們談笑風生,推杯換盞;在藝術集市,人們逛集市、購買藝術品,與藝術家交流探討;在星空露營地,人們在花海邊圍爐煮茶、仰望璀璨星空,暢談未來……
“驢友”李南波來京旅游時,專程來通州看看“城市副中心建得怎么樣”。讓他感慨的是,“千年之城”動靜相宜,望得見綠樹,摸得到活力、聽得到歌聲,品得到美食,聞得到書香。
未來之變
大運河畔的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冬日里仍一派火熱建設景象。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塔吊林立,這里平均每天有七千多人進場,高峰時有上萬人。
站在樞紐展廳三樓眺望,向南是運河商務區,向東是北京市級行政辦公區。建成后,通過軌道交通可15分鐘直達北京主城區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可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河北唐山市,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津濱開發區。
“未來,這里不只是城市副中心的中轉站、還是北京服務全國的十大客運樞紐之一。高效輻射京津冀,快速銜接中心城,便捷服務副中心,這座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呈現‘地下樞紐地上城’建設模式,將成為國際一流的城市綜合體。”樞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李紅勛一番話點出了這一重大工程“重”在何處、“大”在哪里。
交通地標是城市發展格局的映射。歷史上,通州因大運河而興,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也被稱為“通天下之州”。
從河北通縣,到北京通州,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進入新時代,通州發展基因再次被激活。僅綜合交通樞紐,這里就匯聚了5條軌道交通、2條城際鐵路,同時包含15條公交接駁線路,并預留城市航站樓功能。
有感于通州交通區位之變,一位出租車司機說:“過去我們說到市區是‘去市里’,言下之意,通州曾是農村、是郊區,但現在老百姓都把副中心掛在嘴邊。”
每年保持千億元投資規模,城市副中心建設框架迅速拉開。隨著人流、資金流、產業流涌入,體制機制創新持續為發展賦能。
步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政務服務智能終端機。
現場的智能化程度讓記者頗為震撼:市民5分鐘內可以在自助機上更換駕照;10分鐘內通過視頻會審完成道路運輸從業資格有效期屆滿換證業務;企業可以通過線上會議召集多個委辦部門進行聯合會審、在線審批……
極致的智能化體驗背后,是智慧技術的加持。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里以“智能終端自助辦理”服務模式為主,結合5G、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得益于“跨省通辦”機制,這里可以實現北京市和通州區36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262項便民服務事項,以及河北555項、天津501項政務服務事項的異地跨區域辦理。
線上“極智”,線下“極致”。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第三批次市級賦權184項,累計承接市級賦權達到308項。“副中心的事副中心辦”,為城市各方面發展建設進一步提速。
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城市副中心,使區域經濟更加均衡發展。建設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過程中,城市副中心建設成果持續輻射覆蓋周邊地區。
如今,京唐城際鐵路已實現通車運營,北京首條跨省市地鐵平谷線已開工建設;區域內已建成跨界道路10條、跨潮白河橋梁5座,開通跨界公交、通勤定制快巴等20余條……
與北三縣協同聯動、一體發展,探索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徑,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示范,成為通州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跳出小我,追求大我,這是通州大格局、大追求的所在。
民心之暖
走進通州區玉橋街道玉橋東里社區,踏入樓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大合照,照片上的居民笑容燦爛。樓梯左邊墻上,掛著“樓門公約”。
往里走,樓道里還掛有不少字畫。早年間,玉橋東里社區可不是這樣。樓道堆的都是垃圾、雜物,產權也復雜,管理難度大。
70多歲的毛紹業是玉橋東里社區“溫暖樓門、和諧鄰里”樓門文化建設的見證者。“原來我們基本上是一個樓門一個樓門單獨作戰,現在各個樓門聯合行動,一起把自己的樓前、樓區、小區共同治理好。”毛紹業說。
樓門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對于改善社區人際關系、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州,社會治理之和諧,不單表現在建章立制的軟硬規制中,其民生獲得感,更散落在小微場景處。
剛退休的孫滿成是云景里小區“墨緣閣”工作室的“主持人”。100多平米的房間,擺滿了文房四寶、詩畫、文物,文氣十足。
“以前住在十幾層的高樓里,很繁華,但也非常擁擠。對老年人來講,活動空間還是不足。”基于這一樸素想法,67歲的國企退休職工張煜決定把西城區的房子出租,搬回通州的云景里小區。
作為老舊小區,云景里小區居住著630戶居民,中建二局團隊介入改造以來,樓里推進上下水改造,變井水為市政水;拆除防護欄,加裝外墻保溫層;推進小區線纜入地,美化小區公共空間……老百姓享受到城市副中心實打實的建設紅利。
“從外面看,跟洋房一樣,舊貌變新顏,心情很舒暢,以后就在這養老了。”張煜說。
城市副中心建設不是簡單地造一個新城,而是要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和諧宜居之城。推進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的道路體系,營造綠色交通環境;推進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是一家落戶通州的三甲醫院,日均門診量4000人左右。規劃建設之初,這里充分考慮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能力。
在這里,醫院寬敞明亮,排隊的窗口處還細心地準備了座位,外部環境同樣干凈整潔像小公園,就醫秩序井然。記者在醫院急診室碰到了正在排隊就診的通州居民沈韓洋,在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建成之前,她生病總是去潞河醫院,或者城市核心區的北京醫院,路程動輒要半個小時以上,現在到這里只需要5到10分鐘。
透過一個個民生地標,在通州可以看到,城市副中心建設不僅為一個城市的發展打開了空間,也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打開了空間。
靳羽含是通州一位小學科學老師,平時喜好觀鳥。她介紹說,過去住東城區,一個月才能參加一次觀鳥活動。今年和丈夫王昊宸住回通州的新小區后,不僅周末有很多選擇,而且每天上下班都可以在路上觀察自然,小區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空間。
“每天從家出發,晚上回到家,與自然親近,舒適從容,不慌不忙。”在王昊宸看來,這是理想的生活狀態,現在的家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新地標。
城市骨架迅速拉開,為市民提供了更開闊的生活空間,享受“慢生活”的節奏。家門口的公園里,自娛自樂的表演引得圍觀市民連連叫好;千荷瀉露橋上,愛好音樂的市民自信坦然地唱歌、演奏;街邊的路燈下,老年合唱團正拿著曲譜,認真地唱著《一首醉人的歌》……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快節奏與慢生活,映射出通州發展的兩面。民生舒緩的樂章中,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貫徹。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歷史性工程。必須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
從宏大處著眼,于細微處落筆。以城市副中心之名,嶄新的通州向世人走來。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