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組織開展的“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節”正在舉行,“百城千圈萬企”聯動,便利居民美好生活。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近年持續走實走深,目前全國所有省份、一半以上地市已經行動起來,試點地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斷“圈”出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盤活資源優化空間布局
在福建廈門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區,年逾花甲的居民陳鳳素向記者分享了她的生活時間表:早上到樓下菜市場買菜,上午到中山公園與同伴唱歌,下午把在人防隧道活動空間參加近鄰課堂小主持人課的孫女接回家,晚上到雙十中學操場散步鍛煉……得益于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所有這些都在她步行10分鐘范圍內。
近年來,各地盤活閑置資源,通過調整或兼容土地用途,建設社區商業設施和活動空間。鎮海社區通過街道、社區與廈門市國防動員辦公室等多方共建,利用原本閑置的人防隧道打造包含人防科普長廊、近鄰課堂等功能場所的活動空間;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結合城市更新,提高老舊建筑、設施使用效率,實現“一點多用、一店多能”;浙江寧波江北區大閘社區將附近菜市場晚上近100個閑置停車位與社區居民共享,緩解社區夜間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在重慶南川區西城街道金科世錦城小區旁,“潮汐攤區”干凈整潔,沿人行步道一溜排開,很多居民在此挑選新鮮蔬菜。
去年4月以來,南川區探索在小區周邊等區域設立“潮汐攤區”,目前已設置攤區31處、攤位2100余個,引導瓜果農、流動菜農、經營攤販免費入位規范經營,實行“攤位+攤主自治”模式,早中晚定時、規范定點、統一管理。“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瓜果蔬菜,也有助于規范流動攤販管理。”南川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姚濤說。
多維創新推動品質提升
在寧波明珠社區,多樣的便民活動成為居民生活日常。每年舉辦2次鄰里節推動文化藝術進社區,將每月10日設為便民服務日集中提供理發、牙齒檢測等服務,每周二的明珠心坊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
“多彩活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而鄰里中心多元化的場景幫助促進了鄰里社交、親子互動和居民個人素養提升。”明珠社區居民周先生說。
行走在社區鄰里中心,朗讀聲、鋼琴聲、打籃球聲此起彼伏。鄰里中心運營主體寧波萬策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品牌中心總經理金小剛介紹:“除了少兒文教中心、社區型全民健身中心,這里還有一米菜園、共享廚房等,今年計劃建設屋頂農場,通過更多場景創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重慶將城市文旅項目引入社區,例如北碚區朝陽街道打造作孚圖書館、社區藝術館等,集便民服務、生活美學展示功能于一體。全國范圍看,商務部去年11月啟動“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節”,部署各地開展各種便民服務活動,品質商品、綠色智能家電等進社區受到青睞;騰訊升級全國首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囊括300多個城市和40多類便民網點;社區鄰里節、購物節等在多地輪番上演……
隨著智能化技術和設施、智慧服務平臺的推廣應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便捷水平也不斷提升。例如,浙北大廈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智慧商圈建設,發展網訂店取、自動售賣等新模式;杭州紅梅社區建設數字駕駛艙,居民通過手機App可享受公共場所預約、送餐送貨、康復護理等服務。
問需于民補齊民生短板
為更好補齊民生短板,寧波大閘社區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注重調研,形成“紅、黃、藍”三色清單,分別收集居家養老設施布局意見、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意見、關于嵌入物業服務的意見,以摸清居民養老需求。社區黨委書記林開芳介紹,2022年至今社區針對清單舉行微協商36次,開展微服務600余次,推動大事小情的解決。
廈門鎮海社區黨委書記黃鈺綏介紹,社區持續開展“近鄰·思民”專項行動和“近鄰茶話會”懇談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針對居民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記者走訪過程中,多名受訪者表示,有些老舊社區采取點狀分布的街坊商業模式和條狀結構為主的底商模式,希望進一步加強招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
對此,多地持續探索。例如,廈門將老舊小區改造、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結合,10多個部門在用地用房、財政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撐保障;浙江完善多圈一體化創建機制,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健康健身圈、快遞服務圈等“圈圈融合”“一圈多能”。
“企業在其中也可發揮作用,打造社區商業空間,統一招商運營管理。”寧波萬策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家輝說。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新增一批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擴大便民生活圈覆蓋范圍,打造更多民生服務項目,把便民生活節活動延長到春節后的2月底,鼓勵各地結合年貨置辦、廟會燈展、迎春送福等開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