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第六屆)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評選結果正式對外發布。自2018年誕生,該賽事如今已吸引來自全國20個省市的眾多城市參與,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事件。隨著區域空間范圍的拓展,參賽項目不僅在數量上有大的增長,在空間類型、設計創意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也有全面提升,以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性為特征,在設計理念、文化內容、服務效能和運營模式等方面強調創新創意,而其中的獲獎項目更是我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和城市有機更新等空間實踐綜合成效的生動側影,其設計理念和實踐過程對公共文化空間營造和美麗城市建設,無疑具有啟發效應。
如何塑造文化景觀城市?
公共空間是市民交往、游人自由活動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體驗城市文化、彰顯城市魅力的開放場所。公共空間不僅僅是城市街道、廣場和文化設施,人性尺度的歷史街區也可以為文化生活提供機會,成為城市的公共客廳。比較簡單地講,所有公共空間都具有文化性,所有文化設施都應當是開放空間。
城市文化涉及城市中所有事物。歷史上,街道、林蔭道、廣場和公園成就了城市文化;今天,城市已成為文化生產、生活和創造的中心。美好的人居環境是市民幸福生活的基礎,美麗公共空間是美好生活在大地環境上的創造物。歷史城市是一座開放的博物館,宜人環境是市民的文化公園。
上海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和城市更新,實現了將“工業銹帶”轉化為“生活秀帶”的巨大變化,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導,開展共建共享共治的實踐探索,通過城市設計把最好的空間資源留給市民。濱水岸線通道的貫通連接,不僅增加了居民休閑活動空間,而且增加了不同人群交往、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城市是文化景觀嗎?人們對此并未達成共識。西湖、廬山等風景名勝區作為文化景觀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市的文化意義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人文地理學者認為,建成環境通常顯示為一個景觀的重描。所有的文化景觀都在訴說它們的歷史、生活、文化和政治理想,文化景觀成為了歷史賦予地域文化意義的空間資源寶庫。
城市是人類創造的規模最大建成環境。美麗城市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豐富資源庫和生產空間,它自身就是一件偉大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提供社會包容性和文化多樣性。剛剛獲得2024年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筑師山本理顯,他的建筑設計一直強調基于城市文脈、依賴環境語境,創造一種“自然風景”與“人工景觀”的呈現。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背鞘惺侨藗兙幼∩畹膱鏊鳛橐粋€有機的生命體,變化是其基本特征。但城市作為歷史積淀和文化風景,是歷史上數代人的物質生產和智慧創造的物質結晶。因此,有人生活居住的歷史城市這一活著的文化遺產,它的歷史肌理和風貌特征,對于文化連續性、公共空間品質、社會結構和建成環境多樣性與豐富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需要優先保護、活態傳承。
好的建筑,好的城市設計
1970年代,著名城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奇曾經指出,“美麗愉悅的城市環境非常稀少,有人甚至認為它不可能存在”,并感嘆“可惜大多數美國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城市環境的重要意義”。和諧城市環境是豐富多彩世界的組成部分,應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愉悅底色。
在人居環境可持續性的各項要素中,“文化”“美麗”本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構成,但這些內容被那些關心經濟效率、生態指標為主的人士忽視了。數年前,英國對《國家規劃政策框架》進行了修訂,重點強化了美麗(beauty)和場所營造(place making)相關內容,這是自1947年建立該規劃框架以來,重新將“美麗”理念特別地納入到國家規劃政策,其愿景是促進美好空間設計與形成,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追求美,恢復在建成環境中創造美和藝術的能力。
“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遺產”,這樣的說法估計大家都有所耳聞。的確,建筑構成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文化和生活結構的基本特征,好的建筑是市民日常生活中藝術表達的重要手段,可以成為明天的文化遺產。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巨大投入的新建筑理所當然可以成為未來遺產。
設計既是一類工程技術,也是一項藝術創造。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的建筑設計遵循“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基本方針。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建筑方針。
設計無處不在。城市設計是有關建造城市的藝術,是創造建成環境的人們用以實現其愿望、表達其價值的實踐活動。因此,需要在市民形成審美共識的基礎上,為美麗城市建設創造條件,共同創造高質量環境和可持續城市社區。
繪畫、雕塑和視覺傳達中的連續性,同樣顯現在建筑和城市設計的過程之中。連續性有助于形成具有場所感的環境空間特質,歷史文化空間的連續性和包容性可以產生一種獨特的場所感。
好的設計是能夠創造和傳承場所精神的,人性化設計的開放空間可以增加城市吸引力,從而有助于經濟繁榮與文化交往。位于上海浦東金橋的“EKA·天物”,通過城市更新形成了集文化藝術、生活美學、設計展覽為一體的創意園。開發商和設計師以“打造不斷探索未知,開發生活美學新場域”為目標,對園區內40余棟老廠房和舊建筑進行更新設計,在厚重歷史底蘊中植入時尚元素和功能,迭代煥新后的老廠區,成為了年輕人喜愛的文藝新地標。
創新環境設計政策,建設美麗中國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一方面要融入世界潮流;另一方面需要堅守自身的文化特色。同質化現象不僅會讓城市空間失去魅力,也會消解城市的文化精神。美麗公共空間營造、美麗城市規劃建設,需要通過政策立法來確保好的設計、好的實踐能夠全面推廣,明確管理責權和公共利益關系,尋找全面、綜合、更具包容性的城市政策和治理方法,并確保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各項政策方針在各環節能夠落實到位。
1970年美國施行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以確保所有人所處環境的安全、健康、高效、美觀和文化愉悅為立法目標,要求所有的聯邦政府機構應當采用系統的、跨學科方法,確保在可能會影響人類環境的規劃和決策中整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環境設計藝術。
城鄉規劃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系統的科學研究和廣泛的公眾參與。在規劃設計實踐中,需要將美學、藝術和建成環境融為一體,同時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形象工程,有效解決平庸景觀、權力審美、過度設計和制造網紅等景觀社會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當今的城市是技術奇跡,人工智能、AI技術等科技進步為設計帶來了新的想象。有的設計師試圖通過量化方式來測定景觀美和建立設計模型,可是,城市建設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它不是一個公式、一個簡單的計劃就可以實現的,街頭的煙火氣、空間的場所精神,更是城市生活環境中的日?!办`韻”,城市更新行動中需要更細致地處理,避免士紳化、網紅潮現象的泛濫。
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獲獎項目不僅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大型文化設施,更有來自社區、鄉村的文化站、傳承所、社區中心等基層文化空間,特別關注公共空間與文化活動的融合性。福州大觀美術館位于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由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樂群樓活化利用形成。歷史上為各國領事及商人聚會的俱樂部,現在是由愛國華僑創辦的公益性美術館,主要展出他們收集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為市民增添了觀賞文物和藝術品的場所,同時也成為了中小學生喜愛的認知地方文化的課外學堂,福州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標志性空間。
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宏偉目標,需要通過美麗社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流、美麗國土建設逐步實現。公共空間、特別開放空間的創建和管理應盡可能以鄰里社區為基礎,形成地方政府、社團機構和社區居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讓居民直接參與具有自我調適作用的環境管理中,共同維護管理美麗空間和魅力人居環境。
最后,環境學習教育需要在城鄉社區和各類教育中普及并加強。在城市中閱讀城市文化,在環境中學習地方知識。人人都有參與改善社區環境的機會,相應地,美好的生活環境在日用而不覺中塑造人們的美麗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