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呂少威)青磚灰瓦,雕花門窗,錯落有致,這就是北京四合院。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9日發布《北京市合院式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導則(試行)》(簡稱《導則》),為合院式歷史建筑維護修繕提供技術標準。
沿襲時代特色分類進行修繕
合院式歷史建筑絕大多數建于清代至民國時期,年代跨度長,各時期的建筑單體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導則》中將其按照建筑結構分成了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建筑兩類。
木結構建筑指用傳統方式建造,由木質的柱、梁、檁、枋等通過榫卯連接形成主體結構體系的建筑,還包括木結構承重的構筑物。磚木結構建筑主要由磚墻承重,上部采用木質或鋼質三角形屋架,大多數使用近現代材料工藝做法建造的建筑,還包括磚承重的構筑物。
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張越介紹,除了建造方式不同,各時期的建筑外觀上也有很大差異。早期傳統民居多為木結構坡屋面青磚灰瓦,民國時期的建筑增加了西洋門、局部平頂,還有二層獨棟洋樓,拱券門窗、西洋式磚檐,掛檐板、倒掛楣子、坐凳楣子、室內隔斷和地面花磚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必須嚴格按照形式和工藝的特征進行維護修繕。
《導則》中對兩類建筑的結構維護提出分類措施,比如木結構建筑重點在對木構架、木柱、木構件修繕,包括木柱抽換、墩接、挖補等措施都有具體要求;磚木結構建筑則側重于墻體加固、外墻清洗、樓面和屋架加固等內容。
由于各建筑包含歷史特征及現狀各不相同,《導則》提出了“恢復原狀”和“保留現狀”兩種修繕干預原則,在價值評估的基礎上,科學理解和分析,保證其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下作選擇。
《導則》要求,在進行維護修繕前,應對歷史建筑現狀進行評估。如果建筑有殘缺,或現存的部位有明顯后期改動,經專家論證和評審,確認其降低了歷史建筑的價值時,可對殘缺或后期改動部位實施原狀恢復。對一些不影響結構安全的部位或構件,可維持現狀,或按現存外觀和做法進行修復。
深挖價值要素特殊部位重點控制
根據《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圖則》要求,每處歷史建筑都有多個有價值部位(構件),包括石活、磚雕、木雕、墻面、瓦件脊飾、裝飾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對有價值部位(構件)的保護,是歷史建筑維護修繕的重點。
張越介紹說,不少合院式建筑的大門處都有“抱鼓石”,造型精致,外側形式有圓鼓也有方鼓,鼓心圖案有麒麟臥松、松鶴延年、牡丹花、寶相花等,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類石活在修繕時應盡量原位保留;帶有雕刻圖案的應保留,局部修補;新添配石活表面應按原手工加工工藝處理,不應有現代工具加工痕跡。
在不同時期的建筑中,相同部位的工藝做法也不盡相同。合院式建筑特有的“倒掛楣子”,傳統建筑多采用步步錦的樣式,與門窗形式一致,代表步步錦繡。而在近現代時期,楣子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有菱形圖案,也有花草雕刻圖案,帶有年代特征。對于這類有價值部位的維護修繕,《導則》要求,保存基本完好或有輕微損壞的宜原位修繕。對局部損壞的部位,應先剔除腐朽,處理好結合面;可采用拆拼、移植等方法,充分利用原物原料。
遵循傳統工藝細化技術要點
合院式建筑的建造方法和有價值部位加工工藝精細,充分體現了工匠的傳統技藝,《導則》提出要嚴格遵循傳統工藝做法,并逐一列舉出修繕過程中的技術要點。
對合院式建筑常見的屋面基層修繕,《導則》對其工藝流程進行了詳細描述,“清理、打點木基層-望板勾縫-刷防腐-苫護板灰-苫墊層泥背-拍泥背-苫青灰背-刷漿壓活-三漿三壓成活”,并提出“修繕后應牢固,無松動、開裂;基層表面平整、厚度均勻;基層的坡度曲線平順”。
為做好地仗油飾的修繕,《導則》對油飾做法提出要求,“當油飾面層出現表面層退色、局部開裂、起皮等病害時,可局部修補;基層起鼓、酥松、粉化、面層老化等嚴重病害,宜鏟除重做。施工時應將損壞面層清除干凈,不得損傷原有結構層。”
《導則》中對修繕技術的詳細說明,為施工流程質量控制和驗收提供了依據,也是對傳統工藝的有效保護與傳承。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