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5月22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總規劃師、新聞發言人石曉冬在《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劃》,北京正努力實現“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花園一樣”的期望。
《規劃》標志著“花園城市”作為重要一環納入首都規劃體系。
《規劃》堅持生態為先、以人為本、城綠融合、平急兩用、創新發展、多元參與的原則,立足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和諧宜居的花園之都的發展目標。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廉國釗說,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建設花園城市,也將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打造精品首都花園名片
石曉東介紹,《規劃》的一大特點在于傳承古都營城思想,展現壯美首都氣韻。
《規劃》明確,深化構建“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空間格局。以太行山、燕山為生態森林屏障,以永定河、潮白河等5條河道貫通山水人城,以兩軸展現大國首都形象,以3道公園環構建游憩體系,以9條楔形綠色空間提升城市生態功能。深入挖掘首都山水價值與人文特色,劃定15片花園城市精華示范片區,打造精品首都花園名片。
石曉東說,《規劃》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順應地理氣候特征,挖掘首都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景觀視廊體系,打造第五立面亮點,塑造花園城市特色風貌。加強全域彩化,基于首都“丹韻銀律”的色彩基調,以“春新彩、夏濃綠、秋斑斕、冬銀墨”為主題,營造四季分明的景觀。
此外,統籌配置多元要素,推動“人城產綠”深度融合。《規劃》針對全域空間分類施策,提升綠色開放空間的平急轉換能力,引導建設空間與生態綠色空間的滲透融合,提升各類城市場景的功能價值和生機活力。《規劃》還同步制定政策和任務清單,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畫好“工筆畫”,打造“實景圖”。
城市更新與花園城市建設充分融合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馬綮鴻表示,要推動城市更新與花園城市建設的充分融合,“城市更新,不僅是改造建筑形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探索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市民群眾居住條件的過程”。
馬綮鴻說,將花園城市建設作為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標之一,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實現了花園住區、花園街道、花園商圈、花園工廠、花園公共服務設施等8類花園場景與城市更新居住類、產業類、設施類、公共空間類和區域綜合類五大類12項工作內容充分融合銜接。
比如,在平房、老舊小區改造中推進住宅節能改造,合理利用閑置資源,花園式布局小區公共空間,提升院落綠化水平;在老舊低效樓宇改造中,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鼓勵辦公樓外立面布置垂直綠化和設置屋頂花園,營造多元人性化的花園辦公環境;在公共服務設施改造中,鼓勵設施的開放化、花園式改造,在學校、醫院等區域提倡布局綠化空間,營造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也在重點區域和重要通道沿線常態化環境整治提升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市拆違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以及道路兩側的綠化空間,實施見縫插綠,營造城市森林,增加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群眾身邊的活動場地。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表示,今年將重點開展小月河等河道濱水景觀治理提升,實施清河老河灣等河道濱水慢行系統改造建設。預計2035年,北京市建有濱水慢行系統的河道長度將達550公里,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濱水花園城市景象將成為現實。
營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花園場景
發布會上,多次提到“人”的角色。石曉東說,花園城市的建設,注重惠及百姓,提倡全民參與。
根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提供的一組數據,市民對城市環境的滿意度由2017年的77.93分提升到2024年一季度的87.66分。
《規劃》從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4個層次入手,塑造街道、商圈、辦公等8類花園場景,打造功能復合、健康韌性、全齡友好的生活空間。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模式,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好陽臺、好小區的設計、建設和管理,激發建設花園城市的內生動力。
未來還將打通綠道斷點,串聯慢行網絡,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綠色可達性。廉國釗表示,將在市民身邊建設更多的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確保到2035年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以上,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