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市綠化市容局獲悉,《上海市花白玉蘭推廣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已經制定完成,不久將啟動建設白玉蘭文化公園,新建、改建20座以白玉蘭為主的玉蘭屬植物特色園,區域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深度挖掘和展現白玉蘭的精神和文化內涵;還要新增30條白玉蘭特色道路、100個白玉蘭栽植及觀賞點位,讓市民走在街頭就能看到玉蘭盛開的美景。
白玉蘭是上海市花,承載著城市標識、市民情感等多重功能。近年來,綠容部門通過規模化種植,營造了一批集中觀賞白玉蘭的專類園或公園內的專類展示區,上海公園綠地中的白玉蘭總數量約3萬株。
其中,“一江一河”沿岸營造的可集中觀賞玉蘭的公園綠地,有市民熟知的臨空1號公園、中山公園、長風公園、長風生態綠地、黃浦南浦大橋綠地、北外灘濱江綠地、濱江大道公園、浦東南浦廣場公園、民生濱江綠地、新華濱江綠地、三林濱江綠地、共青森林公園等,市花規模種植數量多、栽植時間長、觀賞性強。
同時,豐富玉蘭植物的應用形式,在地標位置、街頭綠地積極推廣種植白玉蘭,增加市民感受度。比如,結合人民廣場區域綠化改造,在復綠大道、中央噴水池旁綠地、人民公園共種植了221株白玉蘭,后期又搭配種植紫玉蘭、廣玉蘭等玉蘭品種,形成市中心最大的白玉蘭景觀群落,展現著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又比如,位于黃浦重慶南路南昌路路口的玉蘭園,作為城市中心玉蘭專類植物展示園,引種了近20種新品種木蘭科植物。
然而,進一步擴大種植白玉蘭其實并不容易。市綠化市容局公園綠地處副處長許曉波表示,白玉蘭花期短,往往10天左右,觀賞期更加容易“一晃而過”。其次,目前部分白玉蘭長勢還不夠好,白玉蘭根系為肉質根,喜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而上海屬鹽堿地,地下水位高,不利于白玉蘭的生長。因此,白玉蘭的推廣應用不是簡單地追求“規格”和“數量”,而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綠化項目,選擇小規格的白玉蘭苗木,并控制栽植密度,給樹木留好較為充足的生長空間,做好土壤改良,做到適地適樹。
白玉蘭氣質優雅,加上種植特性,就需要換種思路刷“存在感”。許曉波透露,結合前期調研,在場地適宜的情況下,新建的白玉蘭文化公園選址首先考慮中心城區,也不排除結合環城生態公園帶來布局建設。在主題表現形式上,區別于傳統公園以白玉蘭作為植物展示主體,白玉蘭文化公園除了植物表現手法以外,還會有一些包括文創產品在內的文化演繹。
未來3年,上海將圍繞重點區域、重要道路、“一江一河”以及五個新城加大白玉蘭等玉蘭屬植物應用。通過新建綠地、環城公園帶、綠道、口袋公園等項目,打造白玉蘭特色景觀。特別是在拐角綠地中增加白玉蘭應用,以及增加行道樹白玉蘭。在社會綠地開放共享中,也要推廣種植白玉蘭,增加社會綠化中白玉蘭數量。
在家門口甚至家中就能觀賞到白玉蘭,也是市民感知白玉蘭精神文化內涵的最直接方式。近年來,科研人員在玉蘭新品種培育及花期調控技術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培育出玉翡翠、玉玲瓏、粉玉抱枝等優良玉蘭新品,這些玉蘭新品種在世博文化公園、三林楔形綠地等重要活動和重大工程中已有示范應用。園藝專家也已培育出矮生白玉蘭,可做成盆景,用于插花,擺放于家中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