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過去30年,隨著全球化推進,中國影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中國涌現出一批令人矚目的影視佳作,如電影《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長安三萬里》《解密》,電視劇《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勛》等。與此同時,影視產業也面臨諸多挑戰。近日,在2024年北京文化論壇“文化傳播:影視制作與時代表達”平行論壇上,中外電影人共同探討,如何在進一步擴大中國影視產品國際影響力的同時,更好地展現中國人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而在北京文化論壇的多個分論壇上,如何用新技術賦能傳統文化、以新業態激發文化產業活力,也成為熱議話題。
奧斯卡獎得主、英國著名紀錄片導演柯文思是為數不多的在中國生活工作的“西方電影制作人”。在他看來,好萊塢的電影制作人、投資人都慢慢意識到,通過把中國演員、中國故事融入自己的電影,就可以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最迅猛的市場中獲得更大的份額。因此,今天中國和亞洲人的面孔在西方電影大片中越來越常見。“不要低估這種改變,中國演員扮演的人物需要被視為平等的角色,這樣,在過去幾百年形成的西方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就會得以改變。”柯文思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改變14億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也引發了海外的種種阻力。“我們能做些什么來消除誤解、重新平衡敘事體系?我個人的一點貢獻就是制作電影,我會制作一些關于中國人家庭、愛情、進步等的電影,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去顯示中國的魅力,我相信中國人真誠正直的美德可以影響世界各地的人。”
柯文思認為,無論是反映中國當代生活主題的電影,還是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全新闡釋的電影,或是科幻電影,中國電影人近年來都在西方精英導演專屬領域里打造出了杰作,展示出自己的創新和視覺創造力。“最近,中國的游戲《黑神話:悟空》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中國應該繼續將電影、電視節目和游戲推向世界舞臺,融入全球媒體生態系統,這些強大的、能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新手段會讓各國人民敞開心扉,感受中國無可爭辯、不可抗拒的魅力。”
“今年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中國首都的理想秩序,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關于它的國際紀錄片項目!”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主席羅曼·雅諾表示,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9項,這是非常豐富的、獨一無二的財富,通過視聽媒體展示中國遺產是極為有效的傳播方式。“紀錄片國際發行的關鍵因素是如何講好本地故事,進而獲得國際反響。”他認為,首先,要有一個普世性的主題。制作內容也要準確、真實、信息豐富、資料詳實。如果與國際組織共同制作,就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更好地了解目標受眾。此外,還應在創作方法上進行創新,實現差異化。
“我是70后,我第一次看電影應該是在1980年左右,是我的父親把我扛在肩膀上去看的。因為那時是露天電影,沒有座位。”中國影視演員、表演指導張頌文表示,那個時代他就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外國影視劇,比如《追捕》《橋》,電視劇《血疑》《排球女將》等。“我們國家從來不拒絕全世界的影視作品進入中國。今天中國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優秀,在中國影視全球化傳播中,作為演員,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張頌文認為,演員利用自己的身體、思想,再加上編劇賦予的劇情,去塑造好角色,就是最大的責任。“全球的演員被稱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一定的傳播量和影響力,所以也要求演員更加嚴格地管理好自己,要自律,要學習,要進步。這樣,中國的演員才可以走出去和全球的演員同行打擂臺,加深交流,為全球的影視交流奉獻自己的力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征認為,講好時代故事,非一日之功,也非一蹴而就,需要以匠心獨運的精神去深入挖掘每一個故事的靈魂。“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宏大的歷史背景,更要聚焦那些微小而真實的瞬間,正是這些瞬間匯聚成了時代洪流,觸動了觀眾的心弦。”
張頌文
“創作具有中國品格、中國氣派、中國風范的影視精品,需要從真實的中國故事出發,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關注作品的價值觀,并在創作過程中深刻挖掘人性和時代背景。”中國導演、編劇、出品人鄭曉龍強調,文藝理論中有一句經常說的話:形象大于思維,指的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他以《功勛》為例稱,創作該片時,他要求編劇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采訪到袁隆平,在采訪中,編劇獲得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生活細節。袁隆平因常年在稻田工作患了嚴重的皮膚病,奇癢難耐,經常要用熱水燙皮膚才能解癢。“這個真實的細節被用到作品中后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令很多觀眾看了非常心疼,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在鄭曉龍看來,《甄嬛傳》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以思想的穿透力贏得了生命力。“在改編《甄嬛傳》時,我們將原本架空的歷史背景滲入到清雍正年間,并把作品的價值觀定位在批判和揭露封建婚姻制度腐朽和殘酷上。這種跨文化的普世價值和共情能力,正是中國影視作品走上國際舞臺的關鍵。”
《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游戲+非遺打動海外玩家
在北京文化論壇上,風靡世界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作為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產品完美融合的經典案例,被廣泛討論。該游戲制作人、游戲科學創始人兼CEO馮驥的創作理念自然備受關注。“一定要把文化理解為活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有現代技術去加持,沒有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渠道去強化對它的認知,它就會變成很脆弱的事物。”馮驥說。
近日,以“新興文化業態中的傳統文化”為主題的2024年北京文化論壇·文化潮流沙龍在騰訊北京總部舉辦。馮驥在沙龍上表示,幾年前,游戲科學團隊就意識到,很多玩家和用戶對游戲中角色的服飾、游戲場景中的建筑等非常關注。為了制作《黑神話:悟空》,游戲科學自建了一個掃描團隊,在三四年里,跑了全國100多個地方去掃描中國的古建筑,以及中國不同的地貌。很多實景、實物都作為掃描資產放到游戲里以合理的方式去呈現。“比如我們在游戲開發時,嘗試用陜北說書的形式進行配樂,發現和人物角色、蒼涼的背景非常和諧,感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下子‘活’了,變得極其生動,很多海外玩家聽到這段時,都跟著手舞足蹈,覺得這是一種中式rap,非常帶勁。”馮驥認為,不僅是中國神話出海,如果今天一個中國的游戲團隊愿意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人的思維去講一個外國的故事,比如北歐神話,如果它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它的品質能擊穿海外用戶的感知,這也一樣是優秀的中國文化輸出。
在馮驥看來, 在人工智能時代,游戲制作更應該堅持慢工出細活。“現在有很多AIGC技術方式,一鍵就可以做出很精美的東西。技術讓很多原來的設計工作變廉價、變快,大家的水平會被拉平。但能夠程式化、算法化以及AI生成的東西,它的個性、情感相對會比較平庸。這個時候如果你想把事做好,就要花更長時間,去加入個人風格,加入自己的雕琢,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因為大家都到90分了,你要想辦法做到95分,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思考哪些部分是技術取代不了的,是人的獨特價值可以賦予給產品的”。馮驥表示,當很多歐美游戲公司追求工業化,追求3A,追求更好的畫面、更擬真的聲音時,日本的任天堂公司仍然堅持“枯萎技術的水平思考”原則,也就是用早就過時的技術,慢工出細活,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東西,它仍然可以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游戲公司之一,獨樹一幟。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數字技術則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據騰訊公司總編輯、公共政策副總裁朱殿君介紹,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所幸當地有一家數字游戲公司此前把很多掃描的巴黎圣母院3D物料提前存儲了。在巴黎圣母院修復過程中,這一數字技術帶來了非常大的助力。“受此啟發,我們2023年與故宮博物院開展合作,以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打造智慧文博樣板間,即利用游戲引擎、云技術、孿生技術等,對故宮相關文物進行分析、建模、掃描等,給它們建一個數字化的永生身份,讓子孫后代能穿越歷史周期,看到它當年最輝煌的樣貌。只有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才能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朱殿君說。
新興業態激發中國文化產業活力
2023年中國自研游戲的海外銷售收入約為1175億元;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海外營收規模43億元,同比增長7%;對外國人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預計可拉動消費超1000億元。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從2004年的3440億元,2.1%,增長為2022年的63782億元,4.5%。多組數據表明,中國文化產業保持高速增長,更多新興文化業態蓬勃發展。這一趨勢在2024年北京文化論壇舉辦期間獲得了更多例證:“2024王者榮耀共創之夜”及“2024 KPL年度總決賽”正式宣布落地北京,分別將于10月27日及11月16日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和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在電競成為2023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后,此舉進一步推動了電競文化進入中國大眾視野。
不止電競,在北京文化論壇首屆產業投資人大會上,多家創業公司帶來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引發投資界關注。例如,文博導覽AI助手將AI大模型與智能眼鏡結合,根據用戶的年齡、需求進行個性化導覽,支持多語言專業翻譯,并把游覽記錄下來,為每個人形成專屬博物館;“超高清數字演藝第二現場”新業態,以超高清數字制播系統在“第一現場”演出中實時拍攝、制作、輸出超高清現場內容,向多個“第二現場”實時同步提供沉浸式現場觀演體驗,解決優質現場演出資源距離三四線城市觀眾較遠,以及現場觀看“最佳座位搶不到,側區后區看不清”的困擾;為解決出版行業庫存積壓嚴重、斷貨頻繁的痛點,實現按需印刷——通過數字印刷技術實現即時和定制化印刷,以新的理念和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鏈。
“文旅產業正在經歷消費升級,人們普遍由觀光游轉為度假休閑游,重視體驗、服務。”IDG資本合伙人、和諧遠達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負責人李建光表示,該基金近年與泉州市政府合作,圍繞非遺主題和海絲文化打造富有閩南特色的泉州文化名片。將大型情景演出從“只看一次”的低頻游覽,延伸到吃喝玩樂購復合型旅游產品。“旅游景區的敘事能力或IP打造能力已經成為核心競爭要素。專注景區數字化改造和數字營銷等業務的企業有巨大機會。”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