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北京匯文中學校長)
近日,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關注與熱議。據報道,一些中高級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往往還未畢業就被各大企業爭搶一空。深圳技師學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孫志娟介紹,該校每個畢業生平均有2到4個錄用通知書。該校教務處負責人介紹,以前企業一般提前半年來學校要人,現在是提前一年甚至提前兩年來要人。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這樣的消息契合了公眾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期待,話題引發關注熱議并沖上熱搜,應該說都在情理之中。不過有專家提醒說,這樣的消息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大多數職校畢業生被企業“瘋搶”的喜人場面。而實際情況可能是,企業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到職業院校要人,主要反映了我國制造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需求持續旺盛,但不等于說職業院校畢業生普遍具有積極的就業意愿和較高的就業質量。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發起一項面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不愿選擇當“藍領”。究其原因,61.9%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會因一線生活枯燥單一而不愿意去制造業基層,61.04%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對制造業基層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的學生覺得工作環境差,40.01%的學生認為基層工資低,31.35%的學生因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線工廠。
這項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26596份,50.25%的受訪者為大二學生,44.44%為大三學生,40.31%為理科類學生,26.65%為工科類學生,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一邊是“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的熱搜話題,主要反映制造業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以及部分職校畢業生與這種需求的匹配程度),一邊是“超六成受訪職校學生不愿當藍領”的調查結果,主要反映了當前職校學生的就業意向。把這兩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分析,有利于形成對職業教育發展包括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面認識。
客觀而言,“超六成受訪職校學生不愿當藍領”顯示的職校學生就業意向,比制造業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旺盛,更能反映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制造業對職業教育人才有著天然的需求,所不同的是有時需求量很大,有時需求量不大,但無論需求量大還是不大,這種需求能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首先取決于職業院校學生包括畢業生去制造業就業的意愿——即便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職業院校所培養人才的供給量也很大,但如果職業院校學生和畢業生去制造業就業的意愿不強,這種需求就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上述調查顯示,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意愿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職校學生對制造業工作環境、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前景的評價不高。而之所以評價不高,一方面是基于職校學生對制造業就業狀況的了解(這種了解未必全面真實,但能夠反映部分真實),另一方面,則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制造業就業狀況等的認識評價對學生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因此,要改變職業院校學生對制造業就業狀況的認知,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意愿,需要多方面協同積極發揮作用,為職業教育發展加油添力。
其一,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制造企業亟待加大投入,積極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員工薪酬待遇,加大對優秀員工、杰出工匠人才的支持保障、獎勵激勵力度,大幅拓展職業教育人才發展空間。制造業企業要讓職校學生和全社會都看到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績,以此增強對優秀職業教育人才的吸引力、感召力。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制造業企業必須加大投入的重點工程,也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
其二,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出臺系列支持政策,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考研深造、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等方面享有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同等的權利,大力破除社會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歧視。前不久,人社部發文要求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文,明確普通本科和職業本科的學士學位證書在就業、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樣效力。期待類似政策日益完備有力,扭轉社會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就業質量的偏見。
其三,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亟須充分爭取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支持,持續改進、優化辦學條件(包括設置有較強吸引力的獎學金),顯著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最終要用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成績,改變自身“低人一等”的傳統形象,把自己打造成優秀學生愿意報考并在此認真學習、制造業競相前來搶人才且畢業生就業意愿強勁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