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連燕純 陳宋釜 記者 劉盾)“我來自貧困山區,大學畢業后我想回到農村,帶領村民致富。”通過“三支一扶”計劃招募,廣東科貿職業學院2019屆畢業生馮耀帥到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坳仔鎮,參加“支農”工作已快兩年了。兩年來,他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成為走進群眾心里、獲得群眾信賴的“知心人”。
“粵東西北部分地方人才流失嚴重,要加大力度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的鄉村振興人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杜方敏表示。如何培養出留得下的人才?學院首先在深化學生“三農”情懷上下功夫。實施“十項全能學生”養成計劃,把“耕讀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還開展“百師百村百場”等社會實踐項目,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基層開展社會服務。
“邊看邊學,才能真切了解到民宿發展需要什么,才能更愿意回到鄉村就業創業。”在米墅稻田野舍“民宿+研學”產教融合專題培訓班,米墅鄉村民宿產業學院院長蘇海通對學生們說。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與深圳前海梧桐公司共建鄉村民宿產業學院,成立清遠市鄉村民宿發展協會。該產業學院目前已舉辦4期鄉村民宿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培訓人數多達200余人。
政校行企協同培養,是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著力培養留得下的人才的有力舉措。早在2012年,學校就牽頭成立“廣東農業職教集團”,整合社會農業職教資源培養人才。學校引入趙春江、傅廷棟兩個工程院院士團隊,共建了“清遠市智慧農業農村研究院”和“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清遠)示范基地”等國家級研究平臺,清遠雞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獲批立項為省級重點科研平臺。學生在“行業出標準,企業出任務”中,深入鄉村振興一線,了解、服務產業發展需求。
“畢業后,學校還為我配備了技術專家,鼓勵我創建‘煒業茶園’,為我創業提供了很多技術指導。”2014級茶葉鑒評與營銷專業學生林佳銘畢業后,學校安排伍錫岳等教授,在品牌營銷、電商直播等方面給予指導。現如今,茶園的生意越做越好,帶動農戶種植面積達5500畝,年干茶產量5萬斤,年利潤4500萬元,獲評“潮州市農業龍頭企業”。
“在校生完成3年學習后,學校對其畢業后的3年,進行跟蹤培訓和延伸服務。”杜方敏介紹,跟蹤指導、延伸培養是學校增強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讓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留得下的又一大特色舉措。學校充分發揮30多支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200多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服務“輕騎兵”優勢,建立畢業生與專家團隊合作交流平臺與長效服務機制,為畢業生提供終身指導。
園林學院教師王江銳曾粗略計算過,他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幾十條畢業生的信息,一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待在農村為學生答疑解惑。
“經過兩年多村官學歷提升工程學習,我在推動工作時,思路更加明晰了。”學生呂湖泳現任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新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在學校系統學習農村社會治理等專業知識后,呂湖泳回村提出“三明三定”工作法,建設紅色紀念館、現代智慧農業產業示范園等。新山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中,‘領頭羊’是關鍵。”學院校長王海林介紹,為助力更多學生成長為鄉村振興“領頭雁”,近年來,學校“育訓雙軌”,和海豐縣委共同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學校與10余個地方政府部門,開設“村官學歷提升專班”,招收了1585名村“兩委”干部。學校針對村“兩委”干部的特點,采用“理論+實踐”、實地調研等教學方法,建立“共性+特性”課程體系,制定農村黨建等14個培訓專業知識模塊,助力村“兩委”干部迅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科貿職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2014年,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就開辦“農業經理人”“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領頭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學校打造“農業生產—農民學習—技術研究—推廣應用—農民創業”“五位一體”培訓模式,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等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和“三農”技術人才50000余人次。
多措并舉下,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學校累計培育30多萬現代農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其中有65%的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
作者:連燕純 陳宋釜 劉盾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