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鄉村著名行動”第一批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其中,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作為全國首批24個縣(市、區)之一,其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進行推廣。
湘潭市雨湖區:突出“四個聚焦” 擘畫鄉村地名建設藍圖
基本情況
湘潭市雨湖區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濱,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晉時初成江南小鎮,因瀕臨湘江,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過往頻繁,自明清以來素有“金湘潭”“小南京”的美譽。近年來,雨湖區結合“鄉村著名行動”,從挖掘史料、追根溯源、講好地名故事入手,聚焦“機制+隊伍”“改革+創新”“線上+線下”“地名+發展”打出系列組合拳,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
做法成效
聚焦“機制+隊伍”,強化多層次組織保障。牢牢抓住人財物等關鍵要素,創造性強化組織領導。建好一個機制。專門建立雨湖區地名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將“鄉村著名行動”納入區委、區政府鄉村振興工作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和考核指標進行高位推動,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對工作落實、經費安排等重要事項實行專班推進、專題研究、專項調度,安排專項經費300萬元,構建政府主導、部門支持、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用好三支隊伍。聘請市區文化、歷史等專家16人組成地名專家庫,先后召開專家征詢會、座談會12次;專門成立15家地名保護社工組織,組建24支志愿服務隊,廣泛吸納優秀導游、雨湖網紅等志愿者1800余人;全面發動群眾隊伍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先后召開57次民情懇談會、屋場會,調研掌握鄉村地名現狀,系統梳理有地無名、多地重名、不規范地名等364項。
聚焦“改革+創新”,強化多維度推進落實。務實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和創新“第一動力”,緊盯重點任務和關鍵節點抓好落實。一是系統化編制方案。通過組織地名專家、社工(志愿者)、群眾,充分挖掘考證地名來歷含義和文化內涵,遵循“歷史性、文化性、實用性、規范性、系統性、地域性”原則,以地名命名為重點,統籌規劃地名標志設置、地名文化保護等內容,經征求部門意見后,編制轄區地名方案。我區已編制8個鄉級地名方案,選擇條件成熟的村開展試點,建立實施情況定期報告制度,總結經驗,逐步推廣。二是批量化命名道路。創新建立道路批量命名機制,探索道路高效命名模式,按照“廣泛征名、實地踏勘、規范命名、嚴格報批、宣傳使用”?地名命名五步法,統籌考慮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特征及地域風俗特色,尊重民俗文化,將可沿用于道路命名的地名列入“地名采詞庫”。依據鄉村風貌與功能定位,制定一套標準化模板,形成“劃片區、定規則、續傳統、顯特色”標準化流程,命名更名紅星路、跑馬場路等鄉村道路224條,保障地名與文化的相互延續、一脈相承。三是標準化設置標志。將地名設標納入地名民生實事工程,嚴格按照《GB17733-2008地名標志》對全區城鄉標識標志統一進行標準化設置,增設鄉村數字化智慧路牌、指向牌以及地名文化宣傳標牌等132處,統一編碼并設置樓棟門牌6822塊,整改、拆除不規范地名標志9塊。在鄉村特色地名標志設計上體現文化元素,凸顯特色地名標志特征和文化內涵,實現地名、地標、地域融合統一。
聚焦“線上+線下”,強化多視角宣傳推介。聚焦營造社會關注地名、關注文化良好氛圍,線上線下雙向發力抓好宣傳推介。結合“五進”活動講好“地名故事”。深入推進地名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景區、進校園、進商圈”活動,全方位立體宣傳《地名管理條例》等工作。同時,創新開展“身邊的文化自信—地名故事”活動,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講述自己身邊的地名故事,收集整編“夕陽下的銀杏樹”等地名文化故事61篇,重新啟用“碑頭”“三義井”“觀湘門”等消失的地名37個。建好“立體”矩陣推介“雨湖故事”。與媒體聯動合作,設計地名文化宣傳欄目,在區融媒體中心“最愛大雨湖”APP開設“懷舊雨湖”欄目,推出《望衡亭記》《唐興寺記》等“地名+文旅”短視頻9期;在“千年雨湖”服務信息平臺開設“跟著網紅博主逛雨湖”欄目,推廣十八總米粉等“地名+美食”圖文14期;運營“雨湖民政”公眾號,發布地名宣傳視頻3期,累計瀏覽量5萬余人次,提升了我區地名文化可見度。
聚焦“地名+發展”,強化多模式雙向賦能。強化地名文化促發展場景構建,以地名文化融合賦能區域發展,實現雙向奔赴。一是“地名+本土產業”雙促進。注重挖掘本土產業背后地名文化,將地名文化與特色農產品、傳統工藝品有機融合,先后培育九華紅菜薹、沙子嶺豬、“姜畬蘑蘑噠”等“鄉字號”“土字號”地名產品品牌。目前,“姜畬蘑蘑噠”黑雞樅菌產能已占國內市場的30%以上,帶動周邊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0萬元,村民收入增速達15%以上。二是“地名+特色旅游”雙提升。結合民政業務,創新“地標+文旅+婚登”新模式,建設“萬樓古樓+婚姻登記”的新陣地,舉辦國潮集體婚禮,目前結婚登記2767對呈增長趨勢,成為新的地名文化打卡點。三是“地名+紅色名片”雙融合。系統梳理毛澤東青少年時期在雨湖的足跡,恢復毛福昌號、寬裕糧行等多處地名及標志,依據毛主席《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恢復和化壇、塔公寺等地名,并串珠成鏈打造“雨湖紅色之旅”精品培訓線路,累計接待紅色研學30萬余人次。
經驗啟示
只有堅持敬畏歷史,才能在鄉村地名建設中傳承文化之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地名文化則是鄉村發展過程中積淀的“根”與“魂”。雨湖區深入推進鄉村道路命名、鄉村道路標牌設置維護、地名文化保護傳承、地名信息化應用等工作,讓“三義井”“觀湘門”等即將消失的地名再現“金湘潭”昔日榮光,進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著名,一地一說一特色”的鄉村地域名片。
只有堅持創新賦能,才能在鄉村地名建設中擔起時代之責。“鄉村著名行動”助力鄉村“有名”更“揚名”。雨湖區始終堅持地名賦能鄉村,通過創新實施一系列“地名+”專項行動,并結合大數據智慧賦能,精心打造了萬樓、“姜畬蘑蘑噠”等地名品牌,切實把千百年來積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釋放出來,反哺地方發展,實現地名資源轉變為雨湖本地財富。
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在鄉村地名建設中凝聚群眾之力。“人民群眾不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雨湖區結合創新開展的扁平化治理實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召開民情懇談會、屋場會等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積極發動群眾講述身邊的地名故事、排查身邊的不規范地名等,切實把人民群眾的智慧激發出來、集中起來、運用起來。(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