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俯瞰。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強調,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更加注重全面統籌,更加注重系統推進,更加注重開放融合,更加注重整體效應。隨著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推進,城市規模急劇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里積聚的矛盾問題不斷增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更為集中,管理服務任務更重。當前,城市基層黨建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條塊之間缺乏協調性和協同性,導致街道搞街道的、機關搞機關的、單位搞單位的,難以發揮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針對這一問題,四川省成都市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社區這個基本單元,把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突出城市基層黨建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建設,織密黨的組織體系,強化區域統籌,破解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難題,推動街道社區黨組織與各類組織結成服務共同體,實現了城市基層各領域黨組織從相互分離走向相融共生,鞏固黨在城市基層的執政基礎。
創新條塊聯管機制
形成齊抓共管“一盤棋”
創新組織領導體制。市委成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領導小組,發揮黨委統領、統籌謀劃、一體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用;在市縣兩級黨委創設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履行黨委在城市基層治理中頂層設計、統籌協調、重點突破、整合資源、督導落實職能;市縣兩級組織部長兼任社治委主任,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統一領導、融合推進,初步建立起黨委統攬、專門機構牽頭、職能部門配合、各級黨組織聯動、群眾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體制。通過創新領導體制,我們把分散在各領域各部門的資源整合起來,打破行政隸屬壁壘,無論是大機關還是小單位,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各類資源都匯聚在街道社區,共抓基層黨建,共同服務群眾,共商區域發展,共育先進文化,共建美好家園。
建立健全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分級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各區域、各單位、各行業定期與屬地黨組織進行溝通會商、密切交流、分析研判、督促落實,構建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3500余名街道社區兼職委員為紐帶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切實解決了塊塊管不了條條、條條融不進塊塊的問題。比如,針對物業矛盾突出的問題,通過聯席會議制度,發揮住建、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作用,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對居民小區工作的領導,在6534個城鎮物業管理居民小區開展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帶動、黨群服務站、黨建工作經費、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機制制度化“四有一化”工作,小區黨組織牽頭搭建業委會、物業服務機構、居民自組織溝通協商平臺,有效化解物業矛盾上千起。
推進條塊資源統籌。創設“社區發展治理專項保障資金”和“社區發展治理專項激勵資金”雙軌并行的社區發展治理經費保障激勵機制,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到位,把政法、民政、文廣旅等20多個部門投向社區的項目資金統籌起來,推動條線力量和資源下沉。目前,已投入資金上百億元,建成惠民超市、社區長壽食坊等公共服務設施上萬個,實施惠民項目9.6萬個。
強化街社聯抓機制
形成減負增效“一套拳”
推進街道職能職責轉變。成都市出臺《街道職能轉變的意見》,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并劃轉至產業功能區承接,賦予街道社區重大決策建議權、下沉社區事項的統籌協調權和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負責人考核意見反饋權等五項權力,讓街道黨組織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主責。
優化街道組織架構。按照“6+X”模式綜合設置街道綜合辦、黨建辦、發展辦、治理辦、民生服務辦、綜合執法協調辦等6個黨政辦事機構,在優先發展的重點街道可適當增設1—2個內設機構,推進街道職責任務清單式管理試點,有效提高街道推動發展、實施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推動街道社區減負提能。制定《深化社區減負提能若干措施》,建立街道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明確不得將社區作為行政執法、拆遷拆違、環境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資等事項的責任主體,新增事項須經區(市)縣委社治委審批;實施社區“減負清牌”行動,清理和精簡創建達標評比考核以及會議和臺賬,將證明事項從313項縮減到15項,統一全市社區標牌,減少臺賬報表37.7%、信息平臺21.5%。
選優建強社區干部隊伍。建立起以社區“兩委”為骨干的2.6萬名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創建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化崗位薪酬制度、職業資格補貼制度和全職黨建指導員制度,儲備社區后備干部1.2萬名,形成了多層次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人才隊伍體系。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成都市全面加強班子隊伍專業化建設,基層干部隊伍年齡、學歷、專業和經歷結構得到優化,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4.6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占80%,100%“一肩挑”。
完善組織聯建機制
織密區域統籌“一張網”
織密黨的組織網絡,形成互聯互動的組織依托。成都市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和黨員群眾流動趨勢創新黨組織設置,全面升格社區黨支部為黨委或黨總支,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功能,落實兜底責任;依托行政管理部門和街道黨工委、行業協會、商會設立行業性黨組織,統籌推進產業功能區、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和互聯網行業等新領域黨的組織建設,讓各類組織融入屬地中心工作;創新推動黨組織向小區(網格)延伸,向物業機構和業主委員會、居民自組織拓展,把各類群體以“組織”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為互聯互動形成有力組織保障。
全面推行兼職委員制度,形成互聯互動的人力資源依托。創新兼職委員來源方式,吸納駐區單位、“兩新”組織、業委會和物業機構等黨組織負責同志作為街道社區兼職委員,設崗定責,常態化研究和推動互聯互動工作;全市161個街道,1747個社區的3500余名兼職委員在街道社區黨組織中發揮作用;推行社區黨建引領“五線工作法”,引領黨員隊伍、自治組織、群團組織、志愿組織、社會組織等5條戰線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創新社區居民議事會,健全社區共駐共享議事平臺。制定《黨組織領導的村(居)民議事會制度》,由社區黨組織把關議題、召集會議,引領村(居)民共議社區事務、監督民生事項落實,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民為主體,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居民議事會,由“社區居民單獨議”轉變為“多方共商共議”,初步形成各類組織有序參與互聯互動的議事場景。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凝聚共建共享“一條心”
突出頂層設計,系統推進資源共建共享。成都市制定《全市公共和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管理辦法》,明確了公共和社會資源共享的利益補償、雙向評價、監督管理等機制,解決單位及街道社區互聯互動的動力問題;市國資委、教育局、文廣旅局、體育局等職能部門指導全市1000余家企事業單位將公共資源向社區居民群眾開放;出臺《黨建引領“兩新”組織服務社區發展治理工作方案》《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推動6萬余個“兩新”組織、1.3萬余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基層治理。
突出區域統籌,全面推行互聯互動服務項目責任書制度。開展區域有效資源大調查,找準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的利益結合點,分級建立公共和社會服務共享資源動態清單,編制服務項目書,聚焦組織聯建、資源共享、項目共建等重點內容,明確服務內容和標準,確定責任單位、責任人,推動資源力量共享,提供精準有效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街道社區黨組織將區域化黨建互聯互動常態機制迅速轉化為黨建聯建共享應急響應機制,迅速與3500余個駐區單位黨組織信息互通、物資共籌。
突出載體創新,搭建線上線下資源共享平臺。把街道黨群服務綜合體、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小區黨群服務站三級服務載體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服務黨員群眾的重要陣地,打造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親民化空間,4年來全市建設運營黨群服務綜合體217個,黨群服務中心100%完成升級改造,建成居民小區黨群服務站2354個,真正把黨的溫暖送到居民家門口;依托“天府市民云”“蓉城先鋒”智慧化黨建平臺,整合共建單位力量,將群眾需求以項目“菜單”形式發布到網絡,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根據愛好和專長,網上“接單”線下服務,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豐富多樣的服務。
推行責任聯動機制
擰緊雙向發力“一股繩”
建立責任落實機制。成都市開展城市基層黨組織互聯互動集中攻堅行動,細化重點任務清單,明確市、區、街道、社區黨建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和問題清單;建立動態管理、調度通報、督促落實、問詢問責等制度,將體制內的城市基層黨組織開展互聯互動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納入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將體制外的各類組織開展互聯互動情況納入行業部門管理、考核和激勵,從而引導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同擔負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推動城市發展的責任。
開展雙向評議考核。建立駐區單位和社區共駐共建責任雙向評價機制,健全完善以社區居民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社區治理評價體系和評價結果公開機制,把履行駐區單位社區建設責任作為重要內容,每年至少集中開展一次共駐共建雙向評議;每年初,結合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區(市)縣、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開展雙向評議。
完善跟蹤問責機制。建立基層黨組織互聯互動的動態管理和跟蹤問責問效制度,通過定期督導、現場推進、常態化暗訪督查,定期對履行責任不力,推行互聯互動不到位的予以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堅持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導、月月有通報、片區拉練會等制度機制,引導各級各類黨組織將黨組織互聯互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城市各領域黨組織互聯互動、共建共治共享成為常態。
經驗與啟示
統一領導縱橫發力協調有序
必須堅持把創新領導管理體制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關鍵。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堅持條條和塊塊雙向用力。針對城市基層黨建各條塊之間缺乏協同性和協調性問題,成都市把城市基層黨建同基層治理結合起來,強化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職責,建強黨的組織體系,從社區這個基層基礎切入,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體系,形成統一領導、縱橫發力、協調有序的互聯互動格局。
必須堅持把完善組織共建機制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核心。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凝聚共駐共建、互聯互動共識。針對互聯互動不緊密的問題,成都市把城市基層各領域黨建當作一個整體來謀劃,重視推動各領域黨
建牽引、滲透、整合作用,放大各領域各單位黨建的外溢效應,開展各類黨組織互聯互動集中攻堅,搭建起互聯互動的區域化黨建架構。
必須堅持把優化利益聯結機制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路徑。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建立開放性的互聯互動紐帶。針對互聯互動缺少動力支撐的問題,成都市多方整合轄區各類資源,積極推進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契約化”共建,先期推動體制內單位黨建資源、體育設施、文化設施、教育設施、公共服務等向社區開放,實現了共建共享由“感情維系”向“責任分擔”轉變,城市基層黨建由過去的“獨角戲”變成了現在的“大合唱”。
必須堅持把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重點。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堅持雙向壓實責任,雙向溝通協商,雙向考核激勵。針對互聯互動激勵約束缺失的問題,成都市把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作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健全責任落實機制,明確“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推動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