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是湘贛兩省貫徹實施中部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化省際交界地區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已得到湘贛兩省各方面的高度認同。湘贛紅色旅游協作是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南與江西加強區域紅色旅游合作,成立了“韶山、井岡山旅游戰略合作聯盟”,共同建設湘贛邊無障礙旅游區,舉辦了中俄紅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動暨首屆湘贛邊紅色旅游節,發布了“穿越湘贛邊·重走秋收路”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兩省簽署了《湘贛邊紅色旅游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打造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創新區。但是也存在府際協作不暢、體制機制制約、品牌建設乏力等現實問題需要克服。
一、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資源基礎和重大意義
區域旅游協作是區域范圍內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主體,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依據一定的協議章程或合同,自愿進行的協作性和互利性的旅游經濟活動,是一種自利性與互利性相統一的協作關系,區域旅游協作在更多意義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屬于區域經濟協作的范疇。如果從協作內容的角度對區域旅游協作下定義,區域旅游協作就是以區域相鄰與接近性、旅游資源與社會經濟相對一致性和差異互補性、線路貫穿與暢通性等原則為基礎,合作各方共同編制旅游規劃,共同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共同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客源市場的開拓,共同進行旅游產品的宣傳與促銷,共同營造旅游形象和旅游環境,以及實行旅游企業的聯合經營管理等,以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紅色旅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發展紅色旅游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是具有政治、文化、經濟多重意義的一項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創舉。
湘贛紅色旅游協作有資源基礎。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下列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湘贛均是紅色資源大省。新修訂后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發布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處名錄,其中湖南14處,江西11處。
湖南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包括:
(1)湘潭市韶山市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
(2)長沙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舊址,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念館,長沙縣楊開慧故居和紀念館,岳麓山景區,何叔衡、謝覺哉故居,湖南雷鋒紀念館)
(3)湘潭市湘潭縣彭德懷故居和紀念館
(4)岳陽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汩羅市任弼時故居,華容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5)郴州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宜章縣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桂東縣“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舊址,汝城縣湘南起義汝城會議舊址)
(6)衡陽市衡東縣羅榮桓故居、毛澤建烈士紀念館
(7)張家界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桑植縣賀龍故居和紀念館、劉家坪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
(9)湘潭市湘鄉東山學校舊址
(10)懷化市紅軍長征通道會議舊址
(11)衡陽市南岳忠烈祠
(12)懷化市芷江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舊址、飛虎隊紀念館
(13)株州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
(14)瀏陽市胡耀邦故居和陳列館
(15)永州市李達故居、何寶珍故居、蔣先云故居、唐生智故居
(16)永州市道縣陳樹湘黨性教育基地,零陵區紅六軍團指揮部遺址
江西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包括:
(1)南昌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方志敏紀念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
(2)贛西紅色旅游系列景區(萍鄉市、宜春市銅鼓縣、九江市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萍鄉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宜春市萬載縣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上高縣抗日會戰遺址;新余市羅坊會議紀念地)
(3)井岡山紅色旅游系列景區
(4)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中央蘇區政府根據地紅色旅游系列景區
(5)上饒市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6)贛東北紅色旅游系列景區(上饒市橫峰縣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玉山縣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鉛山縣石塘鎮新四軍整編舊址;景德鎮市浮梁縣新四軍瑤里改編及程家山舊址,樂平市紅十軍建軍舊址,贛東北革命委員會舊址,方志敏舊居)
(7)吉安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東固革命根據地,永新三灣改編舊址,泰和縣馬家洲集中營,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8)九江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廬山會議舊址及領袖舊居群,98 抗洪精神教育基地,共青城創業史陳列館,八一起義策源地暨葉挺九江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9)贛州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寧都縣中央蘇區反“圍剿”舊址及紀念館,大余縣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舊址及紀念館)
(10)南昌市新建縣小平小道陳列館
(11)吉安市永新縣湘贛革命根據地中心舊址
區域協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 經濟學將其解釋為:各個不同的地方利用地域和地緣優勢, 聯合組建一些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經濟合作組織或經濟共同體, 以實現區域內各國各地經濟的相互依存、優勢互補與共同繁榮。從旅游學的角度, 我們把區域協作定義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利用地域和資源優勢, 聯合組建某些共同管理機構, 打造有利于雙方旅游業發展的旅游產品, 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加強紅色旅游區域協作, 謀求區域間紅色旅游的協調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空間消費。通過旅游, 人們借助于從居住地向旅游目的地流動這一空間變換來實現體驗新事物的愿望。它是一種在異地的綜合性消費方式, 既包括物質方面的消費, 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消費, 是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對購、住、食、行、游、娛各個方面需求的消費。旅游產品的綜合性決定了旅游者所到的各個旅游目的地必須加強合作。旅游產業的產業關聯性很強, 這也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須加強區域合作, 推動本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市場的發展, 要求紅色旅游必須打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的壟斷與限制,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 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 把旅游業做大和做強。紅色旅游將中國的傳統美德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貫穿于游覽之中, 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故事通過旅游活動傳輸給游客, 這是傳播先進文化的一種有效形式, 能給人以心靈震撼、精神激勵和思想啟迪。江西和湖南兩省通過區域合作打造的紅色旅游精品, 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經濟社會協調科學發展的需要。紅色旅游具有三大功能, 即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江西和湖南都處于經濟欠發達的中部地區, 兩省還有很多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通過紅色旅游區域合作可以將地區政治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形成地區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湖南,2016年,主要紅色旅游區(點)接待國內外旅游者9200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收入550億元。2017年達630億元,2018年750億元, 2019年,接待旅游者1.4億多人次,實現紅色旅游收入1300億元。江西,2020年,紅色旅游年接待規模達到2.4億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500億元。紅色旅游成為了旅游產業的重要增長點。可見, 開展紅色旅游能夠實現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結合,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增長, 從而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是提升旅游競爭力的需要。江西和湖南兩省的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江西的人文景觀以革命紀念地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 而湖南的人文景觀多以領袖人物的故居和紀念地占絕對優勢, 這種差異性決定了紅色旅游產品開發上的互補性。江西和湖南兩省迫切要求消除各種障礙, 聯手打造區域旅游品牌, 加強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來實現市場共享、基礎設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贛湘兩省區域旅游合作有利于紅色旅游競爭力的提升。近年來,湖南、江西兩省政府高位推動,把發展紅色文化旅游作為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紅色旅游合作發展取得新突破。
2019年5月,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南昌召開,審議了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合作方案,確立了兩省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機制。同年6月初,湘贛兩省文化和旅游廳在江西簽署《湘贛邊紅色旅游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組建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共同體,聯合打造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創新區。同年6月底,湘贛兩省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暨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共同體成立。平江縣、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瀏陽市、銅鼓縣、修水縣、萬載縣、袁州區、上栗縣、湘東區、安源區、安仁縣、炎陵縣、桂東縣、汝城縣、宜章縣、蘆溪縣、蓮花縣、永新縣、井岡山市、遂川縣、上猶縣、崇義縣24個縣市區,建立起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關系,推動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合作共贏。2020年7月,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期間,"重走長征路,穿越湘贛邊"活動啟動,許多游客特別是中小學生踏上紅色之旅,尋訪革命足跡。8月以來,"湖南人游江西"系列活動相繼走進宜春明月山、萍鄉武功山,"湖南如此多嬌"與"江西風景獨好"強勢抱團,共促文旅市場復蘇繁榮。11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將在長沙聯合舉辦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主會場活動,開啟湘贛紅色文化旅游合作新篇章。兩省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頻頻,相繼舉辦了4次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推介會,規劃推出了1條湘贛邊鄉村振興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和5條分支線路,串聯兩省9個縣市,沿線輻射70個鄉鎮,覆蓋101個貧困村和100個景點。
湘贛紅色旅游合作的"藍圖"正在變為"施工圖",邁向高標準高頻率的合作交流、項目推動階段,互聯互通的湘贛邊紅色旅游環線正在形成。紅色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 在開發的過程中, 面臨著旅游資源的利用、保護問題和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只有加強區域合作, 合作開發共享旅游資源, 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通過合理分散客流、減輕景區超載壓力, 才能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主要困難
1.合作務虛多于務實
一是將合作愿望變成合作行動不夠。部分活動仍停留在重形式、重研討、重宣言、重宣傳階段,向重落實、重操作、重實際、重實效發展不夠。比如兩省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舉辦了5次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推介會。但是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和手段。與普遍形成區域旅游合作共識的情形相比,實際運作中依然存在實效發展不夠的問題。
二是湘贛紅色旅游協作還停留在較低層次。首先,基本是地方省份或縣市的自發行為,缺乏來自更高層面的引導和參與,統籌協調力度有限。其次,絕大部分是宣傳推介層面的協作,并未深入到共同開發、建設、保護和運營層面。
三是缺乏指導性法律規章制度。目前兩省尚未出臺區域紅色旅游協作發展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借鑒先進區域制定旅游區域合作法規的經驗也有不足之處。
2.體制機制方面存在障礙
一是行政區劃的制度障礙。行政區劃對紅色旅游協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行政區邊界上共生旅游資源存在歸屬權的爭議,造成各行政區常常采取急功近利的開發行為,各自開發和經營自己管轄范圍內的部分旅游資源,導致旅游產品重復建設,影響旅游資源的地域組合。比如。江西建立了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湖北建立了湘鄂贛邊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館,湖南也建立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這種對區域紅色資源進行分割使用的行為,造成了紅色旅游資源配置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其次,不同行政區同名旅游資源存在地位上的爭議。比如紅軍長征始發地之爭導致的重復建設。
二是利益協調的機制障礙。在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經濟發展中,各行政區是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和經濟主體存在的,經濟利益是其追求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這樣, 湘贛兩省政府可能會將經濟效益作為最主要、最迫切、最現實、最具有顯示度的行動指標,展開直接的利益競爭。地方利益被前置,從而導致區域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贛紅色旅游協作資源的整體開發。
三是管理體制的制約障礙。從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現狀來看,對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管理政出多門、事權不分,各合作方組建的具有協作性質的共同協調機構只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性質的組織,沒有行政管理權;區域旅游協作經常在聯合開發線路、聯合促銷等方面達成協議,但是在區域范圍內組織起權威性的整體紅色旅游協作規劃的卻不多。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發揮合作的作用,導致了對區域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總體規劃與分工。
3.“湘贛紅”區域文旅品牌建設乏力
一是品牌建設統籌力度不夠。湘贛兩省的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江西的人文景觀以革命紀念地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而湖南的人文景觀多以領袖人物的故居和紀念地占絕對優勢,這種差異性決定了紅色旅游產品開發上的互補性。湘贛兩省迫切需要消除各種障礙,聯手打造區域“湘贛紅”紅色旅游品牌,加強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來實現市場共享、基礎設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
二是旅游企業缺乏積極性。湘贛紅色旅游協作基本上是政府主導型的,企業定位不清晰和角色邊緣化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許多旅游企業對湘贛紅色旅游協作和參與“湘贛紅”區域文旅品牌建設合作采取了一種觀望的態度,有些旅游企業雖礙于情面或迫于壓力參與了合作活動,卻往往缺乏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旅游企業是旅游經濟運行的主體,是旅游產品和品牌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其積極參與不可或缺。
三是合作開發的旅游產品單一。紅色旅游模式基本上都是瞻仰“故居+紀念館+塑像”,形式比較單一,難以給游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景區建設、旅游產品等同質化現象嚴重,革命遺址、舊址、紀念館等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趨同,區域特色文化表現不明顯;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挖掘、產品開發不夠、精品旅游路線不多,文化與旅游融合不深,景區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與旅游相配套的吃、住、購、娛、學一體的產業鏈發展還不健全,無法有效吸引游客過夜游,經濟帶動能力不足。區域內旅游設施標識、標準尚未統一,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且直通各景點之間的二級公路網不完善,未有效實現互聯互通,制約了“湘贛紅”區域文旅品牌共建。
三、加強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對策建議
1. 務實推進湘贛紅色旅游協作
一是落實《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推動湘贛區域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的協同發展,開展紅色資源館際交流、文藝創作、紅色旅游等活動,加強紅色資源共享共用,提升湘贛區域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整體水平。重點建設紅色旅游數據庫。以紅色文化為靈魂,以湘贛革命老區遺址、紀念館等實體景點為主題,以旅游信息服務為宗旨。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湘贛紅色旅游文獻、圖片、音視頻集合、旅游信息服務等板塊。紅色旅游文獻的內容囊括以革命老區旅游景點為中心的相關紅色歷史研究文獻、地方志、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地文景觀等;音圖視頻集合包括保存的圖片、以在旅游景點拍攝、錄制的音視頻等,內容包攬先烈遺物、戰斗用品的展示和講解,景點、場館的全方位拍攝和詳細解說,以及戰斗故事和革命英雄的專題片、紅色文化講座;旅游信息服務提供旅游熱點、旅游演藝信息推送,旅游路線、旅游服務、游客流量查詢等。
二是重點建設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將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串聯起來,包括偉人故里·紅色瀟湘路、不忘初心·重走長征路、神奇湘東·紅色自駕之旅、湘贛紅·二山紅色鐵路之旅、首倡之地·鄉村振興之旅、偉人風采·青年毛澤東游學之路等。其中,湘贛紅·二山紅色鐵路之旅的主要安排:湘潭韶山(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及紀念館)--湘潭湘鄉(湘鄉東山學校舊址)--株洲醴陵(李立三故居)--株洲攸縣(譚震林紀念館)--株洲茶陵(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株洲炎陵(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江西井岡山(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及茨坪革命舊址群等井岡山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在韶山至井岡山的紅色旅游紅色專列設置“車廂課堂”,在“車廂課堂”里,開展“七個一”系列紅色主題活動。“七個一”,即:重溫一遍入黨誓詞、學習一篇中共黨史、聆聽一堂黨課、宣講一個紅色故事、學唱一首紅色歌曲、回味一頓紅軍餐、組織一場“頌黨情、感黨恩”主題征集交流活動。
三是建設新型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智庫。在湖南省委黨校和江西省委黨校建立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根據工作需要可采取讓研究基地參與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相關會議和重要活動,承擔委托課題,了解決策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針對性的進行決策咨詢研究。創辦湘贛紅色旅游協作工作專報,定期向湘贛紅色旅游協作協調小組領導和湘贛兩省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以及有關部門呈送研究成果,讓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直接進入決策咨詢視野。針對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舉辦高層論壇,召開研討會,開辦講座。影響和推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加強同媒體合作,通過組織專題采訪、專欄文章、專家講座解答大家關注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擴大智庫研究機構的影響力。
2.構建湘贛紅色旅游協作運行機制
一是完善政府管理運行機制。第一,建立組織管理機制。建議中央政府加強對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支持力度。利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契機,提升湘贛紅色旅游區域協作空間,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的更為緊密的協調機制,建立制度化、高層次、常規性的協作機構。第二,建立法律約束機制。建立湘贛紅色旅游協作的法律約束機制,規范湘贛紅色旅游協作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約束參加協作主體的行為,明確參加協作的領域。第三,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對湘贛紅色旅游各類資源進行資產評估,全面評價旅游資源在旅游發展中的地位。由政府組織專業評估機構明確利益相關者,按照規定的評估體系綜合評估各類旅游資源,量化其使用價格,以顯化旅游資源的資產價值。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協調機制。將產權明晰化,把收益或損失明確到參加協作的各個主體,以旅游資源和資本為紐帶,建立對旅游資源的有償使用協調機制制度,以刺激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效率。旅游企業、社區居民按照資源、資本、技術、管理、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貢獻率進行分配,保證參與各方的合法收益。
二是構建以旅游企業為主體的運行機制。包括聯合創新機制和建設規模擴張機制。加強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大企業投資力度,共建合作或合資型旅游企業,共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設計紅色旅游線路、形成序列的紅色旅游產品。資金的投入要重點保證旅游基礎設施與旅游專門設施的建設。
三是構建旅游行業協會運行機制。包括人文融合機制、有效溝通機制。有效地利用湘贛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交往歷史悠久、聯系源遠流長等因素,來推進湘贛區域紅色旅游合作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卻不可忽視的影響。深度挖掘、研究湘贛一直以來相互交往的文化歷史,找到湘贛共同的歷史文化基因,以更好地促進區域紅色旅游合作。兩省組建湘贛邊區紅色旅游共同體、湘贛邊區文化旅游營銷媒體聯盟和聯席會議制度。
3.加強“湘贛紅”區域文旅品牌建設
一是統籌規劃,資源互補。構建連貫性,邏輯性與持續性的紅色故事線。資源互補,采取紅、綠、古相結合的方式,規劃紅色旅游線路的方案,把紅色旅游資源跟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相結合,如將陶瓷創意產業、酒埠江風景區、炎帝陵景區等融入到紅色旅游線路中,讓民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又能放松身心。深化韶山干部學院與井岡山干部學院聯動合作,進一步把“革命搖籃、偉人故里”的紅色品牌擦得更亮,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二是豐富品牌內涵。應注重挖掘地理標志產品在文化旅游業中的價值,延伸地理標志產品產業鏈,呼應旅游特色,讓旅游帶動地理標志產品走向文化旅游市場,讓地理標志產品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加強紅色文化基因與農副產品品牌的融合,提升品牌價值與內涵。湘贛兩省的紅色故事與紅色歷史,借助紅色品牌與特色農產品,向外界傳遞,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
三是做好品牌傳播與管理。應加快新興技術應用,將景區景點內容營銷、影視營銷、體驗營銷等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打造“湘贛紅”文旅IP。比如利用VR、AR等信息技術制作新型文化旅游宣傳片,多方位展示旅游城市、景區景點魅力,開拓“購買前先體驗”功能,提升游客體驗感;利用影視綜藝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打造網紅目的地;利用馬蜂窩、攜程、去哪兒等旅游網站,積極發布旅游圖集、達人游記、主題攻略等,拓寬宣傳渠道。加強品牌管理。品牌管理追求的目標是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獨特核心競爭力。比如從1980年首映至今,九江市廬山戀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只放映一部電影《廬山戀》,符合不斷重復傳播的傳播學管理原理。建議拍一部電影《湘贛紅》,在相關基地不斷推介。同時加強聯合營銷管理,制定聯合推介、捆綁營銷管理辦法,通過運用淡旺季價格浮動、預交誠信金等調節手段,有效管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引導各旅游城市、景區景點準確定位、科學投放,避免廣告投放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優勢;加強品牌知識產權保護管理,注冊省際旅游“湘贛紅”品牌商標,并提出數個子品牌商標注冊申請,以保護旅游資源及品牌。
[王克修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教授、湖南智庫專家;唐勇系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旅融合視域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21ZDA08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