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12月11日電 (王題題 項溫蔚 王舒)對溫州肯恩大學(下稱“溫肯”)邁克爾格雷夫斯建筑與設計學院(Michael Grave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院長大衛·莫尼(David Mohney)而言,到溫州就像回家一般親切。9年前他第一次踏足溫州。近日,他第28次踏上溫州的土地。
作為溫肯建筑與設計學院的創始者之一,此行他更帶著一個意義非凡的目標而來——推動溫肯建筑學碩士專業通過美國國家建筑認證委員會(NAAB)認證。如果通過驗證,就代表溫肯建筑學碩士專業學生可以無縫銜接美國國家建筑師資格考試,接軌國際舞臺。
從0到1,打造接軌全球的新型建筑學科
美國建筑師協會會員、哈佛大學美術學士、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學碩士,曾在肯塔基大學設計學院擔任院長、在紐約的建筑和城市研究學院、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和洛杉磯的南加州建筑學院任教……大衛·莫尼在建筑學和教育學領域都有著豐富的經驗。
10年前,他受聘成為美國肯恩大學(下稱“美肯”)邁克爾格雷夫斯學院(Michael Graves College)院長,6年前溫肯開始打造建筑學專業,他飛到了溫州開始在這所中外合作校園里做那個“吃螃蟹的人”。
作為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溫肯建筑學碩士專業依照美國國家建筑認證委員會(NAAB)標準制定學習計劃及授課內容。學生在校期間既要掌握建筑史、工程技術知識,又要接受藝術造型及表達技能的訓練。同時通過工作室式、項目式的授課方式,將專業才能和實踐業務相結合,使學生獲得綜合建筑設計能力。
大衛·莫尼給學生上課。溫肯 供圖
“充分激發學生原創性和創造力,是我們建筑學專業的建設目標。我們鼓勵學生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探索,引導學生們創新靈感并付諸實踐。”大衛·莫尼說。在他看來,溫肯學子最終要走向世界舞臺,這也要求他們要具備全球公民意識,為在世界各地工作做好準備。
因此,溫肯建筑學專業充分發揮了“國際化”特色。該校的授課教師來自世界各地,與美肯學分共通、教材共享,學生在校期間還可以選擇進行交換學習。學院每年都會舉行創思研討會,邀請來自全世界的設計大師們來校交流,讓學生能和行業精英直接對話;學院為學子獲得4A廣告機構及設計事務所的實習機會,開展羅馬交流學習項目、歐洲(意大利、希臘、法國等)游學考察項目等,為學生們創造濃厚的全球化實踐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該學院中開設最早的專業之一,建筑學不僅于2021年秋季正式開設碩士研究生項目,還入選了浙江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該學院畢業生大多被英國AA建筑聯盟學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高校建筑學相關專業錄取深造。
此次來溫期間,大衛·莫尼一直馬不停蹄地忙于NAAB初始認證的各類事務。據了解,美肯和溫肯建筑學于2022年獲得了初始認證候選資格,而溫肯預計能在2024年實現初步認證。這意味著溫肯建筑學碩士專業畢業生可以獲得經過認可的專業學位,無縫銜接美國國家建筑師資格考試,并獲得專業建筑師執照。這在溫肯建筑學科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以美式教育之長,為溫州地方特色添彩
“為溫瑞塘河沿岸設計一座公共建筑。”——這是大衛·莫尼曾向溫肯建筑專業學子發起的一項課堂workshop。他要求大一新生和大二、大三的學生共同組隊參與溫瑞塘河沿岸公共建筑設計。
大衛·莫尼曾向溫肯建筑專業學子發起的一項課堂workshop——“為溫瑞塘河沿岸設計一座公共建筑。” 溫肯 供圖
這一主題來源于他發起的“設計公共空間:利用基礎設施改善公共空間”的實踐項目。這一項目同時在美肯和溫肯兩邊落地。美肯的課題是為新澤西州拉里坦鐵路沿岸設計建筑,而溫肯學子的服務對象則是溫州的母親河——溫瑞塘河。
大衛·莫尼解釋說,“不論是一條鐵路,還是一條河流,利用基礎設施系統,了解周邊的發展歷史,理解人們和社區的成長經過,比較中美之間的異同,理解每個案例的獨特性,從設計中尋找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是我們想要在專業建設中實現的目標之一。”
據悉,一直以來,溫肯建筑與設計學院立足溫州,在學習美式建筑與設計教學體系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學生挖掘探索本土元素,在課堂內外與地方文化和歷史建立連接。
除了圍繞溫瑞塘河做文章,近年來,溫肯建筑學師生與泰順縣政府合作,開展廊橋創新設計大賽,推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中美大學生中傳承;與澤雅鎮政府、龍溪美術館合作舉辦龍溪街區改造項目·肯恩大學源口村農貿市場改造設計競賽,將古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手段相結合,變鄉村市集為藝術街區;學院外籍教師帶領學生對校園附近王宅村開展舊村保護和改造研究、為瑞安曹村引水渠提供改造方案……這些項目的靈感均來自“本土”,在發揮國際特色的學科優勢的同時,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
“美國只有300年歷史,而中國有5000年歷史,這值得自豪。我們的學生作為建筑師,更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將建筑思想與價值觀融入文化之中,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文化的獨特性。”在莫尼看來,一名優秀的建筑師,需要打造因地制宜的設計,對周邊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