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與校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大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10周年記》。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10周年,本書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僅深入剖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進展與成效,對產業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發展、生態協同發展這三大需率先突破的領域以及協同創新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這兩個重點領域的進展與成效也進行了系統梳理與總結。
該書提到,2014 年 2 月 26 日講話掀開了京津冀三地發展新的歷史篇章。這一階段整體處于開局階段,中央戰略部署逐漸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 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等重磅文件陸續推出,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不斷清晰明確,一批京津冀協同的大工程、大項目全面鋪開,產業、生態、公共服務、交通等協同領域不斷實現新突破,協同發展的大框架基本落成。
研究發現,10年來,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限目錄,不予受理業務2.5萬件;有序退出4000余家一般制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四個密度”穩步下降。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軌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及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形成航空雙樞紐格局,京津冀“雙核、兩翼、多節點”機場群布局完成;天津港初步建成國際一流樞紐港口,津冀港口群貨物年吞吐量已超18億噸。生態聯防聯控成果顯著,空氣質量實現“逆風翻盤”,2023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近6成,區域內已無城市上榜“中國空氣最差十城”;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優化,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產業協同發展成效顯著,“2+4+N”產業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產業合作平臺不斷完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五群六鏈五廊”產業協同發展新圖景發布,為未來三地產業合作指明了方向。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穩步推進,建立起“(1+1+N)×2”工作機制,打造出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碩果累累,北京援建雄安新區的“三校一院”項目已投入運營,京津冀區域異地就醫實現“免備案”,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區域拓展至京津冀全域,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越來越多地觸及一些重大利益調整和深層次矛盾,京津冀三地以破難題、抓落實為重點,向改革創新要動力探索更高層次的協同發展,促進京津冀地區空間結構進一步清晰,首都“一核兩翼”的空間格局開始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提速發力,“藍天下的京津冀”攜手并肩,“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深入探索,更加緊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正在同心同向同力加速構建。
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入新征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更豐富內涵,加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在這樣的背景下,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亟需從全局高度和長遠目標考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未來京津冀將攜手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新圖景,不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更高臺階。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